影片对原着中女性意识的解构
电影《归来》首先对原着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消解。严歌苓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其对女性主义精神的独特见解。首先,她注重挖掘女性身上的雌性内涵,并以一种“弱者不弱”的悖论模式来颂扬女性精神;其次,她在作品中往往展示出对改变男尊女卑的父权制性别等级观念的期许。《陆犯焉识》虽重点探讨“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感情和生活际遇,但实际也深深打上了“严歌苓式的女性意识”的烙印。
在原着中,婉瑜就是严歌苓所赞颂的“弱者不弱”的女性形象,而她的成长历程即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婉瑜虽然有文化还会体操,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新女性,但她仍摆脱不了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包办婚姻,她对陆焉识是一种依附的状态,这是男权社会思维模式下男女的关系。波伏娃认为在男权社会的思维模式下女性是绝对的他者,女性完全丧失了主体意识,她们承认男性的主体性和主权,并且使得男人从未感受到自己可能成为客体的威胁。此刻的婉瑜并不具有独立的女性意识。
随着陆焉识入狱,婉瑜独自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当她知道陆焉识越狱归来时,为其寄去一张大额的汇款单,此时的婉瑜已是一个经济独立的女子。波伏娃指出,坚持自由,去掉自身他者性的女性才可称之为女性。而自由的前提是经济独立。此时婉瑜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但她虽然已摆脱“夫权”的控制,却又陷入“子权”的漩涡。 到陆焉识获释,婉瑜完成自我升华。首先在接陆焉识回家的问题上,婉瑜不顾儿女意愿,开始遵循自己的主体意识去做选择。同时,婉瑜的失忆可以说是婉瑜摆脱了身份束缚回归自由,让她真正享受爱情。后来在丹琼事件中,婉瑜以自己的方式英勇地反抗儿女的包办婚姻,这都反映了婉瑜勇敢追求自由与独立。
电影《归来》所呈现的时期正是婉瑜女性意识觉醒和自我升华的时期,但影片并未展示。
同时影片中将婉瑜曾做过戴同志情妇的这一事实改编成婉瑜拼死抵抗,这实际是男性视角下的一种贞操观。在男权社会文化中提出“真正的女人”就是符合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规范的女人,也就是具有女性气质的女人。①影片中的婉瑜就是这样一种女性,是男人眼中标准的“贤妻”,是现有的道德规范的标榜。
这一系列的改编将原文中独特的“严式女性主义观”彻底消解,而变为一部饱经磨难依旧深情如初的男性主义英雄赞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