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原着中冯陆二人的
性格变化及情感互动对比梳理以原着所呈现的时间为依据,我们可以将故事划分为四个时期。包括从冯陆初识到陆焉识入狱、再到陆焉识逃狱归来以及最后陆焉识获释。电影是从陆焉识逃狱归来说起,浓墨重彩地渲染冯陆二人坚贞不渝的爱情,事实上,其忽略了原着中极其重要的背景和细节。
电影中未提及陆冯二人勉强的结合。冯婉瑜是陆焉识恩娘冯仪芳软硬兼施迫使焉识娶进门的妻子,聪慧倜傥的风流才子对这位温婉坚韧的女性丝毫没有爱情,并且他在国外曾有一个女友望达。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陆焉识最初对于婉瑜的情感是逃避、同情和单方面控制的。而冯婉瑜对陆焉识是欣赏与想象,她爱上的是从姑母那儿听到的陆焉识,神一样的男人,是“远远地欣赏膜拜的”。
陆焉识1954年进了上海提篮桥监狱后,在未与婉瑜商量的情况下,第一次单方面向婉瑜提出离婚,原因是“为孩子们洗刷出个清白的母亲”。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陆焉识对冯婉瑜只有单纯的可怜和控制。
原着中真正使陆焉识“爱”上婉瑜,是在西北荒漠的刑期中。而在此期间,婉瑜对陆焉识依旧是怀念和爱的。由于生存的需要,婉瑜不得不找工作、学习俄语,甚至学会了抽烟,而事实这一切变化都促使着婉瑜的成长。这一时期,我们可以说,陆焉识是寂寞的,他对婉瑜的情感不过是在寂寥之中的意淫,以此满足自身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情感就是“爱”。而婉瑜对待陆焉识的情感是一如既往的崇拜,同时生活所迫,使得其生活中心不再仅仅是陆焉识,而有了更多。
影片《归来》未曾交代这一背景,但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唯一提及此期间的是,将文章最后婉瑜弥留之际的回忆中提到的婉瑜为救焉识成为戴同志的情妇这一细节进行改编。电影中,在婉瑜失忆后,误将陆焉识当成方师傅,暴怒并激动地反抗,将其赶出门。
影片《归来》主要叙述的是焉识的逃狱和获释。
关于逃狱,编剧重新对文本进行解释,使得电影与原着有四处不同。第一,影片中,婉瑜不顾女儿的阻挠去赴“火车站之约”,而在原着中二者并未真正见面,只有一次电话交流;第二,影片中婉瑜准备了馒头及衣物,而在原着中婉瑜则是为焉识寄去一张大额的汇款单;第三,影片未曾提及的“离婚”细节;第四,逃狱途中与重庆女子的纠缠。
阅读原着,我们可以看出,陆焉识对于婉瑜的情感依旧逃脱不了居高临下的同情和自以为是的保护,而婉瑜对于陆焉识则从崇拜、依附逐渐转变为独立的支持与帮助。
影片《归来》中陆焉识获释之后,是女儿丹丹接回家,此时冯婉瑜已不认识陆焉识,陆焉识在婉瑜家楼下找了间屋子,扮作读信人陪伴婉瑜,最催泪的一个片段是陆焉识再次弹钢琴唤起婉瑜的记忆。
在此期间,原着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去表现婉瑜的蜕变,从意识到“自己不是家的主人”便选择了张贴调房启事准备以新家迎接陆焉识的回归,到在陆焉识回来后虽未认出陆焉识,但依旧“待他那么亲”,再到与焉识熟识后,“那样一个冯婉瑜也是等待本身,除了永久无期地等待远方归来的焉识,也等待每天来看望她、陪她等待焉识的那个男子”。而陆焉识除了陪伴婉瑜,更多的是与孙女“我”的互动。
我们可以看出二人的情感变化,婉瑜依旧坚守着与陆焉识的感情,同时又在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爱情。而陆焉识的默默陪伴,既有爱,也有人到暮年看透世事的妥协和激情褪去后的平静。
而影片并没有将二人的情感变化展现出来,单一地停留在坚守和深情中,同时,影片着重突出了陆焉识的坚守与执着的爱。而婉瑜则是为了衬托陆焉识款款深情的。因此也就无法展示出更加深刻的内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