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使文学经典中的
角色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要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要有个性鲜明的角色塑造。《巴黎圣母院》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强烈的对比方式揭露了当时社会人性的扭曲,给人们以巨大的震撼。它是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其中接连不断的戏剧冲突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定位都能给电影改编提供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其中以1956年版的电影改编最为成功,它以更加形象、更加直接的方式将美与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点明了美与丑的定义,让角色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电影中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就是完美的代名词,她不仅拥有完美的身躯,更拥有崇高的心灵,她拥有让男人倾倒的魅力,纯真善良是她最可爱的品质,却也是造成其一生痛苦的根源,这美与丑的交织成就了她的爱情悲剧,也造就了她悲惨的一生。当可爱的品质让她受尽宠爱的时候,当美丽活泼的她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的时候,当善良的她被诬陷、被抛弃的时候,观众们都震惊了,原来美与丑并没有确切的界限,原来美与丑只在一念之间。爱斯美拉达在为了保全甘果瓦的性命,牺牲自己的名节,接受他成为自己的丈夫的时候,是否想到过有一天她会被他无情地伤害?当她将水送到烈日下被鞭笞的敲钟人嘴边的时候,她又是否会想过这个人才是她一生的归宿?爱斯美拉达的善良引起了观众对她的喜爱,也因其单纯而对她无限怜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爱斯美拉达的形象一下鲜活于观众的脑海之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卡西莫多则是“丑陋”的代名词,面目丑陋、身体残疾且不善言辞,他的丑陋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极限,电影中的卡西莫多终日生活在教堂里,因丑陋的外表而不能见人,终日与钟为伴,生活在阴影之中。银幕中的他甚至不能让我们选择漠视,因为他的外在太丑了,让观众甚至不敢想象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拥有爱情。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每次的出场中,让我们不断地感受着他纯洁的心灵,甚至在电影结束时,我们已经忘记他的外表,他内心的光环足以弥补任何缺陷。因副教主的救命和养育之恩,他俯首帖耳,甘心为奴;因爱斯美拉达的滴水之恩,他以命相抵,毫不顾忌;面对着心爱的人,他一心守护,不敢亵渎;面对着爱人的拒绝,他坚持守候,甘之如饴。这样在视觉和心灵上的强烈冲突,把美与丑的矛盾推到了极致,然而在电影的表述中,在卡西莫多的身上,这美与丑的结合又无比的和谐。电影结束后,卡西莫多的美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填补了我们对美的肤浅理解的空缺,使卡西莫多这一形象成为观众心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克洛德,圣母院副教主,披着神职人员的外衣,享受着神圣光环,但其灵魂却无比肮脏,扭曲的心灵让他毁灭了爱斯美拉达和他的爱情,也毁灭了他自己。弗比斯拥有英俊的外表,骨子里却粗鄙低俗。还有甘果瓦,貌似才华横溢,实质上却是没有责任感、自私自利的小人。这些人都与卡西莫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们的形象特征明显,都在观众心中成为一类人的代表,那就是道貌岸然、内心险恶的小人,在卡西莫多的对比下,越发显得可恨。
电影改编中精彩的演绎,运用表情、语言、衣着、场景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更加鲜活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美与丑的对比更加强烈,造就了更加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更加独特的人物形象,使我们更加体会到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的怜悯以及对社会的强烈控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