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英雄”模式:007电影中的性别叙事
就007系列电影来说,其中对两性角色的面貌、功能分配惯例亦是数十年来保持不变的,即“铁打的邦德、流水的邦女郎”模式。而稍有变化的,则是邦女郎与邦德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共同战斗时的异国情调。从“邦女郎”这一约定俗成的称谓就不难发现,007电影之中必然是要以邦德这一男性角色为中心的,而女主人公则是作为邦德的附庸、助手或被营救对象出现的。[4]尽管她有可能对邦德具有一定的性吸引,但是她无论在电影一开始站在哪个阵营,最终都要为邦德而效力。
邦女郎的面貌特色在于首先一般是美女,且风情万种,姿态妖娆,尤其是身份为敌方间谍的邦女郎,美貌和性经验更是她们必备的武器之一。综观007系列电影,除了《007之大破量子危机》(2008)中的邦德与邦女郎之间没有发生性关系以外,几乎全部007电影中的邦德都与邦女郎有着吻戏甚至床戏,而邦德这一形象更是被塑造为尤其喜欢已婚女性的男性。这显然是对某种娱乐化需求的倾斜。喜爱动作电影的男性观众显然也欢迎这类猎奇的、刺激的两性关系内容。同时这种角色设置反映出来的也是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话语。更为令人诟病的是,邦德并非对每一位邦女郎都投入真情,当一些邦女郎的结局是死亡时,邦德并不会为其感到遗憾,只有在面对《007之黑日危机》(1999)中的依蕾克屈?金、《007之大战皇家赌场》(2006)中的维斯普等人的时候会流露出不多的真情,甚至性关系也是邦德与邦女郎之间斗智斗勇的手段之一,在《诺博士》《007之霹雳弹》(1965)等电影中都不乏两人刚含情脉脉地发生亲密关系,转瞬便拼得你死我活的桥段。可以说,邦德已经被定位为男性英雄,邦女郎只是作为起着陪衬作用的美女而出现。尽管如《明日帝国》中杨紫琼所饰演的邦女郎显示出了一定的个性与精彩的表演,但依然不能改变“美女”依附甚至依赖“英雄”的性别定位。
可以说,尽管多年来电影的制作机制以及社会对于女性的定位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007电影已经形成了独特而稳定的性别叙事轨迹,这也正是它和伊森?亨特时而与女主人公是情侣,时而是同事,男女主人公之间不一定发生性关系的《碟中谍》等电影的区别。
007系列电影在数十年中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令人过目难忘的詹姆斯?邦德形象。通过对其分析,不难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叙事模式,分别为建立起“文明”与“野蛮”相对立的身体叙事模式,屡屡“遇敌”但又总是以“战胜”告终的英雄主义叙事模式以及“美女”和“英雄”搭配的角色性别叙事,这些模式在运用中又不断加以细微的调整,并未使观众感到厌烦,相反,这些重复但又能新意迭出的套路让观众因熟稔而感到兴奋。这也正是007系列电影在具有不断对自我进行模仿,同时还负载一定的意识形态缺点的情况下依然能在惊险、动作、间谍类影片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之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