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媒介对河南戏曲的影响
(一)电影媒介提升了豫剧的影响力
与舞台戏剧不同,电影媒介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可以连续多次播放,因此具有大范围可同时传播的特点。因此,对于戏曲来说,电影媒介的介入使得传统的舞台剧戏曲能够获得大范围、迅速的传播媒介,这种新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得传统的民间戏曲文化在同一时间内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因此,电影媒介便捷、有效的增加了豫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正是乘着电影的东风,戏曲电影把很多优秀的豫剧戏曲艺术由地方带向了全国。
如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监制拍摄的现代豫剧《朝阳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该剧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融合了传统的豫剧特色,也增加了现代都市生活情节,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在播出这部影片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并且在国外得到追捧,使豫剧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在从文革至今的几十年里,豫剧与电影媒介的结合创作出不少在人们心中占据很高地位的着名作品,而且也使人们对豫剧传播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二)有助于豫剧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戏曲引进电影传播媒介后将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场面、绝活儿、功夫等特色表演方式和表演,舞台道具等都一一继承下来,这也是至今人们在欣赏电影作品时仍然可以继续观赏到豫剧优秀剧目的原因,豫剧借助电影传播媒介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如在第一部豫剧电影中《花木兰》,常香玉饰演的花木兰,不仅继承了传统豫剧字正腔圆、朴质无华、丰富多彩的特点,而且演员对人物的表达恰如其分,刻画入微的成功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历史角色,表现了“常派”独特的个性特点,完美地展示了豫剧的艺术魅力。
马金风在豫剧电影《穆桂英挂帅》中扮演一号演员,其演技纯熟,既有打斗、刀马等豫剧表演技巧,也渗入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气息,具有帅旦的新理念。从电影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她当时的表演情景,其中有一个“接印”镜头,她在思虑的过程中把水袖向两边甩出,同时配以着急的神态以及后来的翻修花和急抓秀来表现当时主人公的激烈思想斗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主人公在“挂帅”的表演中刚柔适当,其深厚的二八板唱功,及将一百多句台词连贯地一气说出等一系列纯熟、精练的表演,把戏中人物演的活灵活现。又如,在《七品芝麻官》中,她运用精湛的演技把知县唐成的卷袖子、扇扇子、摸胡须、甩小辫、摇帽翅等动作演的十分形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与群众打成一片、和蔼幽默的知县人物形象。在《抬花轿》这部豫剧电影中,马金风扮演的周凤莲坐花轿与上花轿时扬手帕、挥扇子等灵活动人的身资,及随着轿子的上下波动而摇晃的形态,使一个俏皮形象的戏中人物展现了出来。
(三)丰富了豫剧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豫剧与电影的联合,使两者在表演艺术上都有了明显地进步。在豫剧和电影艺术没有联合时,它们不论从演技、表现手法、还是从理论和实践上面都各不相同。但是,自从在电影中融进了戏曲文化之后,不仅使演员的表演更加具体化,比传统的豫剧要求严格的很多,对于表演艺术的整体要求又有了更高的标准。如电影将具体剧情演绎和实景拍摄相结合。将戏曲的虚拟性、程式化与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相统一;区别镜头表演与舞台演出的差异等。
电影戏曲文化通过将两种不同的表演艺术结合,使电影画面和戏曲表演和谐的统一起来。电影戏曲既具有在戏曲艺术的表现特点,又具有电影的表现特点,从而将戏曲和电影之间各有的特色展现,既发挥各自优点,又互补不足,既有传统艺术美感,又有新的艺术手法。另外,豫剧也从风格、艺术形式、摄制技术、唱腔等方面不断改进,以符合电影的表现要求。例如,在《穆桂英挂帅》这部在1958年搬出的豫剧电影里,演员用现代的二八板块,代替了以往的呆板唱腔,将豫东调与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事情表达上以上百句的大唱来进行,而且特别强调用生动的情感来表达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在剧情中,穆桂英心理转变时的特写、佘太君见印时的面部表情等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演员的脸上。
豫剧电影在拍摄手法上,为了体现电影对观众的巨大影响力,《清风亭》等豫剧电影力图改进普通舞台艺术片的案臼,在摄制中,运用两种不同的虚实手法,这样一来就能够把豫剧中的写意手法与电影中的写实手法恰当地结合起来,而且不会损害戏曲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在这种表现手法既充分考虑了人们观看戏曲的习惯,又得到了很好的电影表达效果。在《程婴救孤》这部豫剧电影中,摄制人员根据流行的电影理念,并参考豫剧自身的艺术特点,从拍摄手法、情景、服装等方面做了改进,使作品更符合电影艺术的表现规定,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在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