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剧本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1.文学作品为电影文学剧本创作提供广阔空间
电影文学剧本常常取材于文学作品或生活素材,在收集整理之后,作家对信息进行适当的选择、分析、提炼、加工并在作品中融入刻画的人物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也会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从文学作品或生活体验中汲取灵感、启示、思想,最后融汇总结形成完整的格局框架,最终会配合文学作品设计相应的艺术形式,使电影文学剧本和文学作品得到良性的对接。
众所周知,我国首部电影《定军山》是根据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改编而来,从此便开始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我国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制作电影文学剧本,最终通过银幕呈现出来的电影越来越多,比如着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我这一辈子》从1981年开始至 1982 年也成为历史上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文学剧本最为繁盛的时期,当时有一大批电影广受大众的好评,热议不断,比如 《子夜》; 鲁迅的《阿 Q 正传》之后1984年至 1989年的《高山下的花环》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2.电影文学剧本中文学的解构和重塑
按照过程的生成载体,能够将剧本拍摄成电影的一个全过程包括两种形式: 第一种转换,由剧本直接演变成为电影; 第二种转换,由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而演变成为电影剧本,再由电影剧本生成电影。在电影生成的整个过程中,其转换关系并非单一对等模式,在由文学作品转换为电影的过程中,优秀的文学作品转换为电影文学剧本进而转换为电影时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相反地,一些并非名着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可能拍摄出令人满意的电影作品。在以上两种方式中,按照剧本故事情节发展或剧本人物角色的构置可以发现,电影剧本形成有两种途径: 原创剧本和改编剧本。
(1)原创剧文学性的转换生成。作家凭借着自己对世界的独特体验,情感体悟进行创作;即使是对于同一个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原创剧本,由于作者所属于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得到的终极感悟与思想体验也会迥然不同。如果剧本的一些部分不符合剧情的需要,需要反复修改,以达到双方的满意与需要,如果意见分歧太大,作者也会冒着重新写作的可能,这一切都是围绕着电影服务的。
(2)改编剧文学性的转换生成。自从电影艺术出现,改编剧本也就随之产生了,这是一种介于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形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一种美学经验,具有较强的审美艺术特征。常见的改编文学作品有以下几种: 名着类,如普希金的小说、列夫?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 畅销作品,比如金庸作品《倚天屠龙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