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性与真实性的镜像呈现
“魔幻现实主义”已经成为姜文影片的重要标签之一。[3]学界在具体分析魔幻手法、特征与效果时,对“想象性”特点多有论述,但还没有抬高到视觉风格的层次,这对认识姜氏影片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之所以被电影中汪洋恣肆的想象所吸引,除了夸张修辞的表现外,还离不开真实性的生活基础与文化底蕴。因此,有必要对姜文电影中真实性的镜像呈现做具体解读。
先说想象性。不必再征引“想象”的具体含义以及在影片中的千姿百态,只消举两个事例,即可充分领略姜文在这方面的高深造诣。《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对米兰若即若离的表现非常不满。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愤怒被姜文悄然间以想象性的形式表现出来。面对情敌刘忆苦,小军砸破酒瓶,拿着锋利的瓶口捅向刘忆苦,在缓慢镜头的推进中,释放积压已久的苦闷。随即,就有旁白出来解释,事情结果并不是看到的这样。所有人仍然其乐融融地结束聚会,以上画面不过是姜文对马小军内心想法的想象性现实呈现。如此表达的好处是将本来不易言说的苦闷和压抑用插叙的结构和幻想的形式,使得主人公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喷发。马小军重情重义的性格就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得以充分塑造。类似想象性的表达在《一步之遥》中更加浓墨重彩。姜文在塑造得意忘形的马走日形象时,即不失时机地使用此种方法。于是,穿梭在马路上的轿车可以飞向月球,眼前所见的蒲苇、茅草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观众在领略充满奇幻色彩的“兜风”情节时,一方面感觉似懂非懂,不是非常明确影片传达的具体含义,这是想象性描绘带来的陌生化视觉效应;另一方面又被精彩的画面所吸引,朦胧中享受视听大餐。诉诸实质,都是马走日内心狂喜的镜像呈现。因此,想象性是姜文电影的重要视觉风格之一,他在表现心理情感层面和塑造人物性格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
再说真实性。积极寻求拍摄技巧与表达方式的创新,是姜文走在中国电影前列的重要因素。从观众角度看,以2D影片的技术,制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是考验导演能力的指标之一。对此,姜文无疑是国产片的先行者。早在2000年的《鬼子来了》片尾,马大三被砍头的画面,他就曾将镜头定格在头颅上,模拟头的翻滚与眼睛的闭合,手法新奇,耐人寻味。《太阳照常升起》开篇处延续了摇晃镜头的技术,画面一直聚焦于“一双脚”,跟随脚的行走,镜头只有人物的部分,或脚,或手,但闻声语,不见其人,进而领略山间小路的崎岖,农村生活的贫困,自然生态的唯美,移动中慢慢建构叙述环境。似乎还没有哪一部电影是这样普通而又有趣的开场。姜文电影的真实性视觉风格远不止拍摄技巧的精妙,更在于叙事场景的细心布置与历史性还原。不必说《鬼子来了》中倍增历史沧桑感的黑白画风与朴素真实的农村生态,也不必罗列《让子弹飞》里民国时期鹅城建筑的精雕细刻,单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对六七十年代生活场景的还原,就能轻易地使经历过那段惨痛历史的观众忆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于此,真实性的视觉风格构成姜文影片的另一重要元素。需要补充的是,想象性与真实性并不是独立存在,二者相辅相成。脱离真实性的想象只会变得虚无缥缈,甚至难以琢磨,《一步之遥》中的部分场景就有此嫌疑;而毫无想象性的真实又显得简单笨拙,没有生气。如何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就不仅是姜文,也是中国导演将来共同面对的难题。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