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电影“贺岁档”成因分析
有消费需求就会有生产动力。受众是推动“贺岁档”发展的主要动因,这是因为: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时,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就日益增长,形成了人数众多、目标明确的大众文化。当代美国学者与思想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大众流行文化是一种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文化,它不再和如何工作、如何取得成就相关,而只关心享乐和消费。他借用麦克唐纳的话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电影不可避免地成为大众文化的消费品。贺岁电影的出现迎合了大众文化的需求,遵循了大众消费的商业化和娱乐性的要求,迎合了大众文化背景中芸芸众生的审美趣味。
其次,中国人具有强烈的节庆意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贺岁的方式也日益多元。电影作为现代技术的代表,它上映时间的全国同步性成功完成了天涯共此时的需求,其功能与春节联欢晚会相似,具备春节贺岁的仪式化功能,从而有了“过年电视看春晚,电影看贺岁片”的说法。浙江大学影视研究所所长范志忠就认为,“贺岁片在我们这个时代,跟春节晚会、短信拜年一起构成了贺岁的仪式”,显然,国人贺岁意识的为贺岁片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再次,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较大,一到岁末年初,大多存在求放松求释放的心理,这样的渴求呼唤娱乐化游戏化的文化。作为我国贺岁类电影旗手的冯小刚在一篇访谈录中曾说,“拍贺岁片从来不从形而上的东西出发,也就是从故事的意义入手,而是首先考虑对象是否有意思,能否充满乐趣,只有具备这点儿,就是非常过瘾的了,至于所谓的思想和意义倒在其次,如果不合适甚至可以将后者舍去。”
岁末年初,受众的躁动心情和娱乐心态较之平日明显,消费需求旺盛,制片方与发行方自然愿意把花巨资打造的产品在这个时间段推出来,没有一个电影公司在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不会摩拳擦掌,更没有哪个制片方有足够信心把自己花巨资打造的商业大片在一个淡季(比如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