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电影“贺岁档”现状
(一)档期内时间较长,影片数量繁多
“贺岁档”源起于“贺岁片”。1998年,冯小刚导演的影片《甲方乙方》票房大胜,被视为中国大陆电影贺岁片开山之作。此片成功后,许多电影制作者在“贺岁”理念指引下踊跃参与电影生产。目前,“贺岁档”泛指每年11月初到次年3月初的电影档期,大约八九十天左右,横跨圣诞、元旦、春节、元宵、情人节多个节日,以影片大规模上映为开端,整个档期内,电影的数量众多。
较多影片的扎堆,固然给予受众广泛的选择,但几乎无人能将此档期内电影全部看一遍,造成了院线资源分布不当,贺岁片陷入了“内耗”的局面,就算是精耕细作的影片也只能昙花一现。电影市场上贺岁档后必有“空窗期”已成规律,这与贺岁档内影片的过度消耗也不无关联。
(二)档期内总票房高,消费高峰明显
近年来,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总票房收入呈上升趋势,其中贺岁档电影功不可没。2009―2012年,贺岁档电影的总票房分别为约14、7亿元,约28亿元,约32亿元,约36亿元。2013年的贺岁档电影总票房更是再创新高,达到了68亿元,贺岁档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档期”。
以2009年贺岁档近90天的放映周期为例,电影消费市场出现了三次消费高潮。这三次电影消费高峰分别落点在以下三个节日周上:圣诞节周08年12月22日至29日,票房1.69亿;春节周09年1月26日至2月1日,票房1.6亿;情人节周09年2月9日至2月15日,票房1.05亿。综观历年的贺岁档票房收入分布,也存在同样的特点。因此,这几个节日的左右日期成了电影争先抢夺的上档时间。
(三)档期内影片题材多样,“贺岁”特征不突出
贺岁档期内,除了有迎合节日而上映的喜剧片、动作片等应景之作以外,此时期的电影题材可谓是包罗万象。以2012-2013贺岁档为例,既有《百星酒店》、《越来越好之春晚》等贺岁片,也有《一九四二》、《王的盛宴》等历史题材,《云图》、《007:大破天幕杀机》等进口大片的引进,《101次求婚》等迎合情人节的爱情片,“贺岁”已经不是电影进驻“贺岁档”的唯一标准。十余年间,贺岁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喜剧类型到今天的多元化发展,有档期,聚人气,成品牌,体现出时代进步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目前,贺岁档“贺岁”特征不明显,多种题材的杂糅出现,未形成此档期独特电影风格。
(四)档期内影片竞争激烈,营销手段多样化
历年贺岁档电影票房统计数据表明,同档期内各电影之间差距明显,竞争激烈。如2006年12月15日,全国城市影院全线上映张艺谋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首周末票房近亿,第二周就冲到2亿元,年末到2.5亿元。而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时上映还有《三峡好人》,当时宣传时,采取的“噱头”是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和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张艺谋同天同台较量,结果相比之下的票房可以用“惨淡”二字形容,最终《三峡好人》在全国的票房才100万。
为了达到扩大电影知名度的效果,确保在竞争中能有较好成绩,营销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是电影发行时所采取的必然途径。明星新闻的炒作、商业化的剪辑、电影海报的制作,上映时间的频繁更改,人为制造关于电影的新闻等正常的营销手段被广泛使用,极大地丰富了电影市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