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
霍建起的影片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带给观众持续不断的惊喜。但无论怎样变化,生命意识始终贯穿在霍建起的电影作品中,呈现出浓浓的人文情怀。实际上,生命意识就是对人的关注、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等等。霍建起的电影在不事张扬的风格下刻画最真实的人性,审视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彰显了强烈的悲悯意识。[4]
首先,生命意识的呈现表现在书写苦难中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与顽强的抗争精神。无论是《赢家》中的残疾运动员常平,还是《蓝色爱情》中年轻的警察邰林,抑或是《秋之白华》中的大学教授瞿秋白等,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活着,在困境中显现着自己的生命光彩。电影《暖》中,温柔善良的暖始终在和命运抗争着。她不甘心在大山里过一辈子,于是和小武生恋爱;苦等爱人不回的时候,她将希望寄托在了井河身上。但她的抗争,换来的却是无尽的等待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当井河得知她嫁给哑巴的时候惊愕不已,但只有暖知道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是哑巴一直守在她的身边,同她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霍建起并没有否定哑巴与暖的生存状态,而是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诉说着暖的故事。同样在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中,关雨波与成丽雯之间无疾而终的爱情故事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关雨波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小乡镇工作,这令他一度感到十分沮丧。没想到,他在这里邂逅了自己的初中同学成丽雯――这个自己曾经暗恋的姑娘。于是,在丽雯的陪伴下,公母寨的日子变得丰富多彩。两人在朝夕的相处中,在互相的慰藉中,一份独属于80年代的爱情在悄悄发芽。但是,丽雯却不敢爱,也不能爱。她要守在父亲身边,不想走出大山。然而,她希望雨波能够回到城里,希望雨波能过得幸福。丽雯的坚持、丽雯的隐忍只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能过得更好,从这一点来看,她无疑是善良的。
其次,霍建起的影片以情动人,凸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赢家》中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那山那人那狗》中温柔质朴的浓浓亲情、《暖》中朦胧青涩的爱情、《秋之白华》中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表现出导演独特的人文关怀视角。霍建起用情感作为其电影叙事的底蕴,在纯净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中缓缓地讲述着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洋溢着强烈的人文韵味。霍建起电影中人文情怀的凸显主要是通过电影的改编策略和情感关怀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方面,霍建起电影的剧本改编中展现了人文情怀,这在《那山那人那狗》《暖》《1980年代的爱情》等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以电影《暖》为例,这部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的电影,无论是在情节的设置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与原着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小说中的暖命运极其悲惨:她不仅腿瘸,还瞎了一个眼睛。与哑巴生下的三个孩子也都或聋或哑。为了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暖提出要和井河野合的要求。而电影只保留了故事的框架,在淡淡的忧伤基调中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霍建起电影以情感关怀来凸显人文精神。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父子之间深沉、温馨的情感尤为感人。当儿子背着父亲过河的时候,父亲眼里流下的是幸福的泪水。
对苦难人生的书写、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人性的探究构成了霍建起电影叙事的主要内容,而生命意识是其电影作品中一以贯之的精神气韵。在霍建起的电影中,我们看不到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也看不到轰轰烈烈的情感爆发,看到更多的是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善良人性的讴歌。霍建起善于用唯美的画面、精致的镜头、悠扬的音乐构建自己的电影世界,演绎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动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