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原着的增删与改编
《半生缘》是一部长篇小说,把二十二万字的情节浓缩为两个小时的电影,势必要对原着进行大量的增删与情节的改编。
(一)曼桢与世钧
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场景是曼桢、世钧、叔惠三人去小树林拍照,在这个过程中曼桢丢了她的红绒线手套,这也是与世钧情感纠葛的开端。电影中三人两两合影,到曼桢与世钧合影时恰巧相机没有底片了,这也暗示着两人的感情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没有走在一起,小说中是没有这一情节的。电影中曼桢桌下压着的是三个人的合影,曼桢生病时她姐姐看到了说站在她右边那个还不错。影片的后面有一个镜头是世钧把剪掉了叔惠那一部分只剩他与曼桢的合影藏进了钱包,与影片前面相互呼应,这也是许鞍华导演的高明之处。小说中看到合影的是曼桢的母亲,桌下压着的是与叔惠的照片,并没有曼桢与世钧的合影。
小说中造成世钧与曼桢矛盾原因之一的豫瑾,在影片中与曼桢的感情发展也并非像小说中一样细腻。影片没有表现出小说中的豫瑾因为曼桢的热情、上进而对她产生好感。造成世钧与曼桢矛盾的另一个原因世钧的家庭在影片中也是略微概述。世钧父亲病重急需他赶回南京老家是通过世钧的口述表达出来的。世钧在家中与嫂子的矛盾、与姨太太的矛盾、与翠芝的矛盾的情节影片中都略去了,世钧父亲与其舅舅聊曼璐的情节也一并略去了。
多年后世钧与曼桢的碰面省去了小说中曼桢一次次的电话的情节。世钧读完曼桢当年写给他的信提到去叔惠家听他父母讲世钧的事后,决定去叔惠家,恰巧碰见了从叔惠家出来的曼桢,这是许鞍华导演的精彩之处。用一封信的前后穿插连结两人的感情线索,使得删减掉大量情节后的故事也不会显得太突兀。
(二)曼璐的刻画
电影中增加了对曼璐的刻画,可是有一些增加的情节造成了电影的冗余,对曼璐在细节上的刻画也是不够的。比如祝鸿才在曼璐家翻旧照片把年轻时的曼璐认成了曼桢,这对曼璐造成了一种刺激,小说中的描述是“曼璐也不作声,依旧照着镜子涂口红,只是涂得特别慢。嘴唇张开来,呼吸的气喷在镜子上,时间久了,镜子上便起了一层雾。她不耐烦地用一排手指在上面一阵乱扫乱揩,然后又继续涂她的口红”,这是小说中的一个大特写,强烈地突显出曼璐心里或多或少的对曼桢年轻的嫉妒,对自己为家庭付出这么多年的内心的酸楚。但是电影中的这一画面是通过一个中景简单略过,而用增加其他情节的方式造成了影片的冗余。影片中增加了王老板有了新宠后曼璐去麻将场找王老板的情节和曼璐回忆豫瑾年轻时为她打架的情节。这两个小说中没有的情节集中在影片前半段突兀地出现,不但没有鲜明地突显人物性格,还造成了曼璐形象在影片中前紧后松的问题。
(三)叔惠与翠芝的感情线索
影片中叔惠第一次去南京的时候,因为翠芝的鞋跟断了,世钧去翠芝家帮她取鞋,所以翠芝陪世钧划船游湖。小说中的情节相对较长。雨天三人去看电影,翠芝的鞋跟断了,世钧不甘愿地去给翠芝取鞋,落掉了半场电影,气得又买票重新看了一场。这些在影片中进行了改编,翠芝与世钧的关系也没有小说中那样恶劣。
影片中叔惠第二次去南京的时候是陪曼桢一起去见世钧父母的,但是影片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交代叔惠为什么要去,而是在曼桢决定去南京以后,镜头出现了叔惠,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这一次到南京听说了
一鹏和翠芝订婚了,在大家一起爬山后的第二天,又取消了婚约。叔惠与翠芝的通信影片里没有交待,翠芝在叔惠回上海后一起吃饭流泪被世钧大嫂撞见也没有交待。信件在电影中是不好表现的,若是把电影中出现的每一封信都读出来会显得太■嗦,除非是像张艺谋《归来》中陆焉识读信是故事的一个重要情节,否则难以表现出小说中每一封信的内容。
电影中的叔惠比小说中的要主动的多,比如在影片结尾在翠芝家叔惠把头帖了下翠芝的额头说:“我都是被你害的。”许鞍华导演这样的安排,包括结尾去掉原着中世钧在背后默默祝福豫瑾与曼桢,可能是想改编小说的结局,凑成叔惠与翠芝、世钧与曼桢的结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