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儿童视角的人性内涵
(一)双重语境下对人性的思考
《E.T》中充满了孩子童真,当孩子和外星人友好相处互相信任时,衬托出人类和平相处、世界美好的愿望。当孩子们在大人们的穷追恶堵下勇敢地将E.T救出时,衬托无限地美丽与希望。在《人工智能》中,在穷凶极恶的人类面前,机器人们成为了卑微的弱势群体,不禁想问,人的七情六欲去了哪里?人类为何要去践踏万物?人性何在?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他将近40年的电影导演生涯中,触及了多种多样的电影类型和电影的主题。关于战争类的《拯救大兵瑞恩》、《希特勒名单》、《太阳帝国》,科幻类的《侏罗纪公园》、《少数派报告》,恐怖题材的《大白鲨》等等。在这些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儿童。很多看过《战马》的观众将这部电影称为是一部属于马的史诗,将战争和马相交融得极致,而片中小男孩阿尔伯特和他的马乔伊之间的情谊更是让人为之动容,把童真与战争的碰撞,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效果。然而将此片细节和《E.T》相比较,会发现影片《战马》中阿尔伯特对于马驹乔伊的感情,和《E.T》中小男孩埃里奥特对待小E.T相似,是一种情愫,一份友谊。而在《人工智能》中更让人惊异的是一个孩子对于一位妈妈纯真无私的爱和期待。三部电影中的孩子们和成年人对待同样的事物,态度却截然不同,这使人不禁思考,人真的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少的付出,追求过多欲望的代价是不是将以人性的失落为代价。
每个成人都拥有过童年,可以说童年包含了人性至纯至善的一面,可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童真也渐渐的流逝。随之失去的,还有人性中的善良、同情以及爱的本能。功利、自私随着时光烙在了人们的心上。
(二)人性的呵护与尊重
儿童没有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更加的缺乏抽象的能力,所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了直观阶段。叶圣陶曾经说过:“儿童的心里似乎无不是纯直觉的”。 瞳眸里面没有虚假,欺诈,也没有阴谋以及对金钱的渴望,对于权力也不会向往,可这却全部存在在成人生活的世界中1。
斯皮尔伯格把儿童视角作为一种观察及反思世界的方式,而他所用的视角都是我们曾有用过又被摒弃的,在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镜头下,不由自主地会发出感概。儿童,是这个世上最纯洁的生物体,他们的双眸清澈明亮,他们的世界简单干净,也正是这样的天真无邪才能对比出成人世界里的污浊刻薄、自私功利,也正是这样的稚嫩童真才能让成人们找回曾经美好的自己,不遗忘那年少时的洁白。
在儿童视角的审视下,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将被层层剥开,谎言、阴谋、虚伪、贪婪等将被暴晒在光天化日之下2。所以,影片中瞳眸中的世界也变得透彻和明了,用“儿童视角”作为叙事的策略后,影片中的儿童是观众们的另一双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我们将会重新审视成人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看似合理却严重不近情理的现象。通过双眸,我们将会找回曾经的自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