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儿童视角产生的根源
(一)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
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儿童视角”的出现,是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儿童得到解放,主体地位确立之后的产物。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文艺作品中也逐步成了表现的主体。
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在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这一历史进程中,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对人类自由和人权的关注才逐渐形成的。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命安全、教育环境等方面得到重视和关注,在文艺作品中也逐步体现出来。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的文艺工作者也逐步在自己的文艺作品中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教育、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由此使得儿童在文艺作品中得到表现。在文学当中、在电影及其他艺术作品中均如此。从电影这个层面来考察,在中外电影艺术作品中,都有着大量以儿童为表现主体的优秀作品。例如:《四个小伙伴》、《三毛流浪记》、《绿野仙踪》、《爱丽斯漫游奇境》等。其中的儿童形象自然会以自身的角度和眼光对周围的世界进行大量和审视,自然也就产生了儿童视角,斯皮尔伯格的诸多电影亦是如此。 (二)自由自觉的叙事策略
文艺作品主要描写人以及跟人相关的社会生活,正如上文所言,儿童主体地位确立之后,儿童以及跟儿童相关的社会生活自然也就成为了艺术作品描绘和表现的内容之一。而艺术家在结构自己的艺术作品时,在构思阶段就在谋划如何如何去讲这个故事,从谁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艺术家可以从全知全能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也可以站在其中某位主人公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艺术家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是谙熟讲故事的模式和套路的,他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由自觉的选取恰当的叙事角度。当艺术作品当中出现儿童的形象或者直接将儿童作为表现的主体时,就可能出现本文所论及的“儿童视角”,此刻,儿童便会用跟自身年龄、思维、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和世界,或者是纯净美好的,或者是诗意盎然的、或者是充满童趣的。斯皮尔伯格作为世界公认的电影大师,在其电影作品中,自由自觉第选取恰当的题材领域进行表现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是他早就练就的超强武功。所以,提起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他的电影《外星人》、《大白鲨》、《侏罗纪公园》几乎家喻户晓。这些影片除了有令人称奇的故事情节之外,其中儿童眼中所呈现的世界也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为他的电影增色不少。
(三)童年的回忆与守望
除了上述论及的两个层面上的原因之外,斯皮尔伯格电影中之所以出现叙事上的“儿童视角”,还跟导演童年的记忆有很大的关系。童年记忆无论与个人的成长还是艺术创作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斯皮尔伯格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他一直跟着父亲生活,从下不和谐的父母关系以及母爱的缺失都在他的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单亲家庭的背景或多或少地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一定的阴影,对母爱的渴求一直伴随着他,所以在斯皮尔伯格的一些电影中,这种追寻母爱的心迹若隐若现。电影《人工智能》中机器人寻找母亲的桥段也许正是斯皮尔伯格通过电影的幻想来完成的对于童年时期母爱缺失的想象性和替代性的满足。
童年时期种族歧视带来的印记也一直留存在他的脑海之中。斯皮尔伯格出生在美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身上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同时还是一个犹太教徒。由于美国存在着极为现实的种族歧视,小时候的斯皮尔伯格甚至因为自己的犹太血统而感到难堪,他也因此在自身所处的群体中保持了一些程度上的距离疏远,从其所导演的电影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印证。电影《外星人》中,小主人公艾略特的孤独主要是来源于他自己的家庭,受到哥哥的欺负,妈妈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他的想法,而唯一疼爱自己的爸爸也离家出走,小艾略特陷入了孤独,因为连被称为爱的港湾的家,似乎也不让他停靠,其他的大男孩也疏远他,可以说小小的艾略特甚至是接收不到一点的温暖,直到从天而降的小外星人的到来,才让艾略特走出情绪的低谷。犹太人在西方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圣经》中记载,基督是被犹太人害死的,因此西方基督教徒和犹太人是势不两立的。小ET和艾略特的友谊是跨越种族的,这也是斯皮尔伯格自童年时期以来内心深处一直企盼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