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意义及原则
(一)改编的意义
1.扩大民间文学作品的影响
在当下社会背景下,民间文学作品口头传播越来越难,纸质传播非常有限,而电影传播就成了民间文学作品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电影这种传播形式,使更多的观众关注到原着,甚至会反过来仔细读原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如对《刘三姐的传说》《阿诗玛》《召树屯》的改编,扩大了原作品的影响力,大多数观众是看了电影之后才去关注原作品的。
2.弘扬民族文化
民间文学作品是一种民族文化,在新的形势下,通过电影改编还可弘扬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如热爱祖国、尊老爱幼、拾金不昧、不畏强暴、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扶危济贫、诚实正直、团结互助、对爱情忠贞等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经常宣扬的道德观念,而这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改编的原则
1.忠实于原着
民间文学作品的主题、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不能随意改变,更不能胡编乱造、胡说戏说。编剧和导演在改编时,一定要树立尊重原着、敬畏原着的思想,使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改编过程中;改编之前要仔细研读原着,领会原着精神。在这方面,“十七年”的编导就做得相当好,所以那个时期的电影虽然画面、色彩不太好,但今天去看仍然魅力无穷。
在选角方面也要谨慎,尽量做到选择与原着人物气质神韵相接近的演员,演员选择好了改编就成功了一半,如杨丽坤演的阿诗玛,赵薇饰演的花木兰,可谓形神兼备。
2.慎重加工、再创作
改编不是整理,而是一种再创作,所以不是要求完全照搬原着,但增加情节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太离谱,增加人物一定要慎重,而颠覆人物形象的做法更是改编的大忌。前文提及的迪斯尼动画版《花木兰》、中国动画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白蛇传说》等都存在增加情节不合理、随意改变人物形象等问题。改编可以融进一些时尚元素,可以体现“当代意识”,但也要把握好“度”,不宜太搞笑,动画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增加马文才这一夸张搞笑的角色以及让书童、八哥恋爱等应该说是失“度”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