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世纪之交的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一)几部代表作品简评

  1.《花木兰》(迪斯尼动画版,1998)

  为了拍好《花木兰》,创作人员仔细研究了中国武术、水墨画,融进中国文化符号。《花木兰》制作成本7000万美元,北美票房1.2亿美元,海外票房1.8亿美元,商业上大获成功。

  影片中的花木兰已经从一个古代的中国女子变成了一个活泼、调皮、勇敢、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的女子。她从军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她是传统妇道的叛逆者(如相亲的戏),个性张扬,不受束缚;她勇敢坚强,有智慧,在炮轰雪山、京城救驾中成为一个女英雄,体现了美国人崇尚的开拓进取精神、个人奋斗精神,并带有女权主义色彩。影片观赏性极强,情节曲折、紧凑,喜剧色彩浓郁,画面大气逼真,音响效果很好。作为动画片,艺术上近乎完美。

  作为民间文学作品改编,该片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改编的力度太大:情节上炮轰雪山、京城救驾的设置,是编导的凭空创造,既不合原情节又不合理;二是花木兰是带有美国人观念、色彩的花木兰,与原着大相径庭;三是过于娱乐化,好多地方过于夸张搞笑,木须的设置纯粹是出于娱乐化的目的。

  2.《梁山伯与祝英台》(2004动画版)

  导演蔡明钦,明星配音(刘若英――梁山伯,萧亚轩――祝英台,吴宗宪――马文才)。

  其成功之处:画面唯美,景色充满诗情画意;先喜后悲的结构,使前后反差强烈,增强了悲剧效果;陈钢、何占豪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穿插其中,效果尚好;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人物对比手法(梁山伯与马文才)也颇为成功;情节设计有精彩之处(河伯娶亲、梁山伯被打、马文才探祝英台身份、跳坟殉情等)。

  不足之处:搞笑过头,如现代的语言(拜拜、涂鸦、老大等)的运用,马文才的出场、出丑等,男女恋爱方式也太现代;有些地方过于庸俗,如八哥鸟恋爱及书童的恋爱;改动过大,如电影中祝员外因马太守相逼才将女儿许配马文才,而原着中乃是对马家门第的羡慕,有高攀之意,梁山伯书院分手前就知道祝英台女儿身,无十八相送的情节;对白缺乏文化底蕴。

  3.《花木兰》(马楚成版,2009)

  电影明星阵容可谓强大:赵薇、陈坤、胡军、房祖名、维塔斯。

  电影表现的是反战精神和做人的责任――反战:对战争的厌恶。责任:做女儿的责任(代父从军);带兵的责任(保家卫国、百战不屈);对待战友的责任(奋勇杀敌、保护战友)。赵薇饰演的花木兰形象非常成功:忠孝两全、坚强勇敢、勇猛刚毅、爱好和平、自我牺牲、重情重义、凄苦悲情。战争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有历史真实感。整部电影的基调是苍凉悲壮的,而结局让人既悲伤又感动:文泰为了和平安宁牺牲与木兰的爱情同柔然公主结婚。   4.《白蛇传说》(2011)

  导演程小东,明星阵容强大:李连杰、黄圣依、林峰、蔡卓妍、文章、姜武等,定位是魔幻爱情动作片,它按商业大片来运作,并取得了当年度国内2.5亿、国际1亿美元的高票房,被称为当代中国魔幻电影的开山之作。

  影片特效应用之多令人惊叹,1800个镜头就有1500个特效;武打动作令人赞叹,且武打场面非常壮观;增加了法海徒弟能忍形象,增强了喜剧效果;法海形象被颠覆:充满了慈悲情怀和仁爱。白素贞与许仙形象也有所改变:白素贞对爱情的态度颇有80后、90后冲动的傻气和感性至上主义,她会为爱做傻事,为爱不顾一切,为爱蛮不讲理,为爱疯狂。许仙也不太愚昧怯懦了,而成为一个坚定地相信爱情、扞卫爱情的男子汉。

  该片不足之处:一是改编的力度过大,比如对法海形象的颠覆;二是对爱情表现得太大胆、现代,不符合古代含蓄的传统。

  (二)世纪之交改编的成败得失

  世纪之交的改编总的来说基本成功,由于物质条件比较好,改编往往是大制作大投入,技术也远在“十七年”之上,尤其是画面、色彩之美更是“十七年”甚至80年代的电影无法相比的,这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与对当下年轻人的吸引力。不仅观赏性增强了,而且作为电影的娱乐性也非常突出――现在的年轻观众进电影院更多的是出于娱乐的目的而不是接受思想教育与道德说教。还值得一提的是世纪之交对民间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让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真正走向世界,比如迪斯尼动画版的《花木兰》以及程小东的电影《白蛇传说》等。

  世纪之交改编存在的问题:

  其一,改编的力度过大,不太忠实于原着,甚至胡编乱造。以上提到的迪斯尼版《花木兰》、动画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及《白蛇传说》都有此问题,这对原民间文学作品无疑是一种摧残破坏,容易让年轻人对民间文学作品产生错误的认识。

  其二,过度追求商业化、娱乐化,搞笑的成分太重。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拍电影是一种商业行为,投资方当然需要有高回报,亏本的买卖谁也不愿意做,但凡事要有度,超出了限度就会适得其反,像动画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没有必要让马文才们说时髦现代的语言,更没有必要让八哥恋爱、四九与银心恋爱,除去这些,其观赏性并不会降低。改编若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抛弃了原民间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变得媚俗甚至庸俗,这是令人遗憾的。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