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从“陆犯”焉识到焉识“归来”后

重心:从“陆犯”焉识到焉识“归来”后

  小说《陆犯焉识》以20世纪中国历史作为宏大背景,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坎坷人生。小说的重心是陆焉识西北大荒的劳动改造,穿插他早期的留美生活、30年代上海文坛之争及抗战时期的重庆往事。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大学教授。在30年代的上海文坛,陆焉识不愿与任何一方为敌,结果处处被动孤立。抗战爆发后,陆焉识只身赴重庆教书,他信仰民主、鼓吹自由,触怒当局而锒铛入狱。新中国成立后,陆焉识的厄运才真正开始。50年代,陆焉识被定为“反革命”,其后刑期被不断加长,直至被判为无期。从此,这位会四国语言的留美博士在荒无人烟的西北大漠被改造了近20年。物质的匮乏,政治的重压,使语言学教授陆焉识成了犯人“老几”,靠伪装口吃在非人的环境中勉强生存。“文革”结束后,历尽磨难的陆焉识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然而,归来后的陆焉识却没有享受到多少天伦之乐。儿子势利,女儿功成名就但个人生活却不如意,特别是妻子婉喻还失忆了。婉喻去世后,不愿成为多余人的陆焉识只得重新回到大草原。总之,小说《陆犯焉识》着重描写的是陆焉识悲剧性的一生,强调的是他的受难史。陆焉识从一个才华横溢、谦和有礼、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到被政治、社会扭曲变形的多余人。

  与小说相比,《归来》以小说结尾部分作为影片表现的重点。除了影片开始陆焉识作为逃犯与妻子“约会”被专案组工作人员抓走,与“陆犯”焉识有联系外,影片重心在“文革”结束陆焉识归来后“家庭生活”的展现。当陆焉识说出那句深情的道白:“婉喻,我回来了!”失忆的婉喻却认不出眼前的人就是自己思念多年的丈夫,而是把陆焉识当做客人一样招待。陆焉识不得不寻求组织的帮助,当街道办负责人把盖着大红印章的陆平反公文给婉喻看时,婉喻仍把眼前的陆焉识看做陌生人。影片着重表现陆焉识为唤醒妻子的记忆而作出的一次次努力:陆焉识拜访医生寻求治疗方案;去朋友大卫家借当年的合影;弹奏当年两人耳熟能详的钢琴曲;充当念信人给婉喻读当初自己写给她的一封封信;婉喻固执地要去火车站接人,陆焉识只得装作从外面远途归来走到她面前,婉喻却对面不相 识……

  从小说到电影情节重心的转移,一方面是由于影片的审查制度。小说中陆焉识西北大漠的劳改生活虽然写得非常精彩,但由于涉及敏感的政治背景,张艺谋索性来个“避重就轻”,以表达他“通过一个家庭表现一个时代”的思想。当年张艺谋的经典影片《活着》获戛纳电影节大奖,在国内却被列为禁片,因为影片涉及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等敏感题材。另一方面,《归来》也代表了张艺谋创作心态的回归。除早期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历史或现实题材的影片,张艺谋还尝试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武侠片、商业大片,张导作为艺术家,既要关注票房效应,在影片内容与形式上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如果说这其中《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表现的是青年人的纯真爱情,《归来》展现的则是经历过政治磨难的老年人那份相濡以沫、矢志不渝的感情。回归文艺片本身,回归现实传统,回归平和的创作心态,《归来》是张艺谋创作心态的一次调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