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废墟:对传统文化的回望

都市废墟:对传统文化的回望

  “都市废墟”不仅仅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现象的展现,其本身的隐喻性还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意义上的指向。首先,在时间意义上,废墟是一段时间的见证者,它漠然凝视着时间流逝,承载着一段关乎历史的记忆。延伸至我们所谈的电影中,废墟所暗含的“旧”与城市建设拆迁后所构筑的“高楼”体现的“新”,既形成了现实意义上的对比,也形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对比,即前者是文化意义上的“往昔”,而后者则是文化意义上的“现在”,甚至是“未来”。其次,在空间意义上,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怀古诗对废墟意象的不断提及,使得“废墟”这一空间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废墟空间的展现在主体意识的投射下超越了物质性的存在而体现了精神性的特质。

  张扬的电影《洗澡》和《向日葵》中,都出现了都市废墟的意象。电影《洗澡》中田壮在搬离胡同前,送给二明的随身听里播放的正是他自己在影片中唱了多次的《我的太阳》。伴随着音乐声,二明和哥哥站在胡同口,挥手目送田壮等一行人乘车离去。此时,二人身后的树木是青翠鲜艳的绿色。紧接着,镜头出现了工人和铲车拆除房屋的画面。都市的废墟中树木的颜色和废墟的颜色融为一体,呈现一片灰色。树木的灰色和工人红色的衣服、铲车鲜明的黄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旧有的关于大明的父亲和澡堂中的老者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也随着这里的拆毁而渐渐消逝,如张扬曾谈到的他拍摄《洗澡》的初衷一样。他坦言:“不是怀旧,主要是去感觉一下一种属于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新发展中的价值观念怎么碰撞、怎么融合的问题。”③ 面对都市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文化面临衰亡,逐渐失去往日的活力。而张扬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现象,举起摄像机朝向这逝去的传统文化。当老林和老吴怀着无比不舍的心态用DV记录下澡堂拆迁的过程,路过那片没有颜色的树木时,也正是张扬站在都市快速发展而被推倒的一片片房屋的废墟之上,回望北京这个古老城市的传统文化之时。

  电影《向日葵》由描写1999年的片段开始,镜头随着四合院铺满瓦片的屋顶,移动到了一帮正在用铁锤拆毁砖墙的工人身上。随着铁锤的挥舞,砖墙哗啦啦地倒下。为了获得新的住房,妻子秀清和老张办理了假离婚,此后老张自己独自生活在旧家,两人不时地相聚。但更多的时候,老张独自一人在废墟之中徘徊,废墟的多次出现使得其自身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在此,废墟不再仅仅是空间毁坏的展现,正如影片中那场画展的名字《失忆与记忆》所揭示的意义一般,张扬借此所希望做到的是唤醒观众对曾存在于这一空间中的生活的记忆。在这片废墟之中,逝去的往日和进行中的今日交汇于此,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里进行着灵魂的对话。回望过去是张扬的一种电影情怀,是他对过去,对逝去生活的回望。

为您推荐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国民的死亡观源于对樱花的崇拜,樱花常用来比拟高尚的人的生命,樱花刹那芳华间消逝,使日本民族形成了悲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

“传统文化电影”的未来之路

“传统文化电影”的未来之路   作为传统文化电影,“传统”元素在现代的发展过于迅速,能够给予人们的文娱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能够吸引观众的因素就在于这部作品的“特性”和“未知领域”的大小。一部作品想要抓住观..

“传统文化电影”发展的不足

“传统文化电影”发展的不足   人们在看黄梅戏的时候,虽然能够感受到黄梅戏文化的成长,但是这些电影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物冲突是一部电影的关键所在,观影者认为,一部电影中的人物矛盾愈激化,电影的好看度..

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学追求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在1990年之前,“经典电影”大多数都是根据已有的剧本经过翻译后编写成的。通常来说,改动幅度并不是太大。不过,自21世纪开始,各种别出心裁的电影逐渐兴起,且均凌驾于原有的剧本之..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人文特性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人文特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以1998年迪士尼发行的电影《花木兰》为例。《花木兰》的故事源自我国经典民歌《木兰辞》..

英国电影文化素描与意识形态

英国电影文化素描与意识形态    (一)英国电影的文化素描    着名的英国学者勒兹?库克的观点:“电影就是社会、阶级、地域、身份以及种族的一个写照。”英国本就是文学大国,狄更斯、莎士比亚、托马斯?哈代、艾?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