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表现策略
总体而言,当下出炉的留守儿童题材微电影以现实主义的表现策略为主。从他们的基本目的来看,拍摄微电影者致力于“引起社会疗救的注意”,其功利性的目的远远超越于其艺术性的追求。因此,这也从根本上妨碍了微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多元发展并真正跳跃出艺术本质性规律的可能性。留守儿童微电影目前发展的情况大致可描述为:深度展现留守儿童处境的艰难,从多层面反映留守儿童可能面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起社会关注并呼吁社会救助。拍摄留守儿童题材微电影的立足点在于为中国6000万留守儿童寻找新的契机和可能性,其社会责任感可见一斑。面对留守儿童题材微电影,观影者的眼泪实际上是作为文艺作品的欣赏者与之互动的一个环节。从这个层面而言,留守儿童题材的微电影已经在最初的层面达到了其预设的目的。
同时,为了深度表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困境,很多作品有“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字样。实际上,这可能是现实主义的一个有效策略,因为真实往往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此外,有的留守儿童微电影直接以纪录片的形式展开,跟踪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这往往很具有说服力。
在现实主义不断被强化的过程中,许多负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在《关爱留守儿童纪实微电影》中,记者面对母亲故去的小主人公一再追问其关于母逝感受的做法极不人性化。从记者的角度来看,追问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呈现,但问题的关键是:即便它包含着强大的现实主义的内容,对弱小生命的逼问超越了其心灵承载量,追问从正意义走向了负意义。所以,现实主义的追求无可厚非,但需尽量避免非人性化的做法,因为文学艺术说到底是为人而存在的,必须守住“人”这一底线。而在为人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走向了人性化的反面,实当警戒。
另外,文本的话语体系的选择也是现实主义策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出炉的留守儿童题材微电影中,大约有以下话语表现形态,一种为普通话,另一种为方言同时配有字幕,第三种为普通话和方言杂错进行,同时配有字幕。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第一种表现形态实际上是其远离现实主义的一种做法,因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普通话并未得到很好推广和运用的闭塞地区,所以,大面积地使用普通话令人产生不真实感。另外,为了达到抒情的目的,作品在欲感人的基础上反而让人产生质疑。比如《我想要爸爸妈妈回来》中的老师形象及话语形式的选择,都逸出了深山老林的客观背景,过于戏剧化的类似于舞台剧的表演使得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撼人的生命力。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也显然呈现了观念化形态。相比之下,较多使用方言并采用本色表演的方式更让人产生真实感,因此也更具有艺术形式上的生命力。而如何对本色进行审美性处理才是现实主义者们需要思考和面对的核心问题。
可喜的是,留守儿童题材微电影尽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表现策略,亦有不少艺术家在进行着相关题材的更多表现手法的探求。其中,现代主义的加盟使得该题材作品在艺术性上有了更多的呈现空间和探索空间。“现代主义抛弃了模仿。它否认外部世界作为既有事实是第一位的。它既想重新安排现实,又想退回到自我内心和私人体验,将之作为关心和审美专注的源泉。”[3] 其中的代表作有:《梦绘天堂》《留守儿童微电影高清视频》《小天的秘密》《甜蜜微笑》等。无论哪个层面的微电影作品,实际上在承担社会功能的过程中,更多的身份是艺术作品,因而只有不断强化其艺术生命力,其自身被接纳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不论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其情感质地都是相通的,因而,现代主义的探问又显现了呐喊的局限性。真正的呐喊必将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如此,才能最终避免彷徨的结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