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真实:改编的感人力量

艺术与真实:改编的感人力量

  电影《亲爱的》的故事框架基本来自现实生活――田文军(原型:彭高峰)在深圳经营一家小网吧,儿子田鹏(原型:彭文乐)在三岁多时在家附近被人拐走,田文军从此踏上在漫漫人海中寻子的艰难旅程。曾经被骗子逼得跳河,到后来居然渴望还能接到骗子电话,最终通过微博发帖,有热心网友免费提供线索从而找到儿子。但被拐走三年的儿子已经深深依恋养母李红琴(原型:高永侠),把儿子带回家变成对儿子的“二度拐卖”。质朴善良的李红琴并不知道田鹏是去年因肝癌离世的丈夫杨明富(原型:韩中青)拐来的孩子,丈夫欺骗她说是自己在深圳与其他女人生的私生子。在田鹏被带走后,养女吉芳(原型:粤粤)也被送到深圳福利院,李红琴以吉芳是弃婴为由,坚持要回吉芳的抚养权,但福利院却以要对社会舆论负责、抚慰被拐儿童父母、让孩子有更优越的生活环境等种种理由,拒绝了李红琴的抚养要求……

  韩寒监制的纪录片《寻找失去的孩子之彭高峰寻子篇》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彭高峰寻子过程,陈可辛拍摄电影《亲爱的》最初动机就是想把自己看纪录片时的感动传递出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电影《亲爱的》脱胎于纪录片《寻找失去的孩子之彭高峰寻子篇》,所以,电影《亲爱的》的字幕彩蛋部分出现了《寻找失去的孩子之彭高峰寻子篇》的许多镜头,而且,《亲爱的》的艺术风格也明显地在向纪录片靠拢:线性流畅的叙事结构,质朴无华的人物造型,甚至背景音乐的近似缺席。但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的翻版,陈可辛在《亲爱的》中做了不少别有深意的改动――原型彭高峰夫妻没有离婚,电影中田文军和鲁晓娟在田鹏被拐走前已经离婚,离婚后,田文军还是在狭窄潮湿的城中村艰难谋生的边缘人,鲁晓娟则已是衣着光鲜、奥迪代步的高级白领。现实生活中寻子团领袖孙海洋不过是个小生意人,电影中的韩德忠则是曾残忍笑吃猴脑的“土豪”,丢失孩子以后认识到自己曾经的罪孽,虔诚地带领大家一起放生祈祷。电影这两处改动,主要是为了更广泛、更典型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念冲突造就的人生百态。

  但是,《亲爱的》改动幅度最大的无疑是关于李红琴的故事情节。现实生活中寻子团领袖孙海洋就很不理解电影《亲爱的》结尾让人同情赵薇饰演的李红琴这一角色。[1] 其实,如果我们深入比较电影中的李红琴与其原型高永侠将会发现,导演陈可辛经过艺术改编,有意淡化了生活原型身上固有的功利性,并借助虚构故事情节赋予人物形象更浓重的悲剧感乃至崇高感,从而引导观众对李红琴给予更多同情和怜悯。

  电影中李红琴只有养子田鹏、养女吉芳,无亲生儿女;原型高永侠则早有一个已经18岁的亲生女儿。这是一个很细微却很关键的改编。作为“人贩子”的老婆,李红琴是一个极其容易引起观众反感的角色,但由于李红琴“没有”生育能力,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对于丈夫“带回来”的两个“小家伙”,她完全是把他们当自己亲生般疼爱。在丈夫去世以后,我们完全能理解,李红琴是把这一对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养儿女视为活着的唯一意义。所以,两个小家伙被带走以后,李红琴的痛苦、绝望容易赢得观众的普遍同情。而在现实生活中,虽然高永侠对养儿女也是有极深的感情,但由于她拥有自己的亲生女儿,观众就不容易对她产生情感的共鸣。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刚开始的一年高永侠对彭文乐有很深的排斥情绪,原因不难理解,丈夫韩中青告诉她,乐乐是他与别的女人生的私生子,作为丈夫出轨“证据”的乐乐当然不受高永侠待见。后来是因为丧失生育能力的高永侠自己没有儿子,在农村本来就受人轻视,再加上韩家人劝说只要乐乐把自己当妈,在自己的女儿嫁人以后乐乐还是一个生活依靠,想通了这一点,高永侠才真正接受了乐乐,并竭尽所能养育乐乐。显然,现实生活中高永侠有功利、狭隘、算计的一面,但这些在电影中都被编剧、导演有意抹去了。人们也许会理解高永侠,却不容易同情高永侠,但观众会理解并同情对养儿女付出了所有情感和心血的李红琴。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讨回养女粤粤的抚养权,高永侠曾站了25个小时的火车赶去深圳,这还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出远门,但这样的付出与电影中李红琴的付出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在电影中,李红琴在警局被告知丈夫是人贩子,不仅养子吉刚要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养女吉芳也要被带走,李红琴突然疯了般地抢走吉芳,在一群警察的追赶下仓皇而绝望地试图逃离,螳臂当车的勇气让人感动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对人物的悲悯之情,最后,孩子当然没有抢回来,自己还因为袭警被判处监禁半年。其实,即便李红琴成功地抱着吉芳逃离派出所又能怎样呢?身为无权无势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要与吉芳在一起只能一直逃亡、逃亡……

  作为弱势群体,李红琴的无助和抗争在电影中还有多处着墨:(1)多次到深圳福利院探望吉芳,被院长拒之门外;(2)为了见养女一面,只能偷爬窗台;(3)请大律师打官司,被拒听电话;(4)求小律师援助,付不起高额的律师费;(5)找丈夫的工友作证吉芳是弃婴,人家怕惹麻烦拒绝;(6)为让证人出庭作证,被迫主动献身;(7)律师、证人都有了,法院、福利院却以家庭条件不好、社会舆论压力为由,宁愿把吉芳的抚养权给鲁晓娟,也不考虑给李红琴……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曾发生的情节,赋予了李红琴形象更多的悲情色彩。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个难忘的“煽情”情节:丢失孩子的家长听说李红琴是人贩子老婆,一群人一起围堵群殴李红琴,李红琴不仅没有还手,甚至没有一句辩解自己是不知情的无辜者、现在也饱受失子之痛的受害者,还在家长已经停止殴打的情况下主动向田文军伏地跪拜道歉。如此这般的情节设计,让观众逐渐淡忘了李红琴“人贩子老婆”的身份,只看到一位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夺回孩子的卑微、执着的母亲,一个被侮辱、被损害但始终善良、淳朴的底层女性形象。

为您推荐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

统一的艺术主题与人文关怀

统一的艺术主题与人文关怀   李安改编电影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其电影所呈现的一贯主题,对永恒人性的呈现,对伦理困境中人性的压抑与挣扎的讲述。   《理智与情感》正如片名所示,讲述的是理智与情感的纠葛。尽管片..

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

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   电影本身有一种能力,它能够将客观世界真实地呈现给观众,有着现实性、存在性。街头电影运用的就是这一点,电影镜头记录和反映的就是现今美国都市普通居民和边缘人群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把一些西方国..

根植于真实的情感空间

艺术性是现实电影的标尺

艺术性是现实电影的标尺    艺术性通常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的准绳,它是指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文艺作品一般的艺术性指作品形象生动典型,情节富于变化,结构完整严谨,语言准确鲜明,手法精当多样,并..

真实性是现实电影的生命

真实性是现实电影的生命    在文艺领域,艺术真实是衡量文学作品一把重要的标尺。童庆炳先生认为,艺术真实属于作家的自主创造,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投入了自己全部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因此他认为..

沉浸的幻觉:3D电影中超真实体验的生成

沉浸的幻觉:3D电影中超真实体验的生成    电影借助技术,以活动的画面配以立体化的声音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沉浸于视听盛宴中,画面形成的虚拟的场景中受着声音的诱导,才能够完全感受到画面的超真实性。声音中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