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观众“匆匆那年”的集体记忆
集体无意识理论是荣格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心理是由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构成的。他指出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存在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机体存在以来,亿万次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心理沉淀,它经由种族遗传的方式传达给个体。它将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分为许多种,有对罪恶的集体失语,有对不良现象的集体麻木,有对消费的集体从众参与。集体无意识包括情感认同和原型建构两个部分,我们拥有相同的成长经历,比如青春的阶段,因此会因为他人的青春经历而移情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情感认同的效果。情感共鸣和认同是吸引观众观看电影文本的一个重要吸引点,根据数据调查,50%的观众认为这些青春怀旧电影吸引他们的地方是“那一段青春”,就如《同桌的你》的宣传语“同哭、同笑、同青春。”网络上流行的80后怀旧话语,主要表现为各种暴露年龄的流行文化符号集锦―童年游戏、玩具、电视剧、动画片、语文课本、英文课本、流行歌曲、明星、零食等等,引发同龄网友的集体记忆狂欢。
认同的焦虑和认同的危机在每一代人中都始终存在,每一代的青年人可能都会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转型期,如我国学者所说:“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如此地困惑不解”。[9]从《致青春》到《匆匆那年》,80后无疑是最大的观影主力。影片中那些有关校园的回忆,成为已过或将过而立之年的他们,最美好而温暖的回忆。成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期,毕业后面临巨大的压力,生存危机带来的焦虑如影随形,80后门走出校园的经历并非都那么美好。无论是青春岁月那青涩而美好的初恋,还是步入社会后的悲凉无奈的选择,青春怀旧电影用最敏感的的记忆触碰着他们的过往曾经和人生阅历。他们的生命充满挣扎和失落:学业、工作的竞争,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沉重压力,让他们慢慢无奈的输给现实,放弃梦想,没有浪漫的生活情调,也没有时间浪漫。 (一)叙事主题:现实照进青春,变为记忆
《致青春》、《同桌的你》以及《匆匆那年》都有着相似的开始及结局。唯美的校园爱情,烂漫放荡不羁的青春开场,滑稽幽默的打笑噱头,男女主角虐心的情感纠葛发展,毕业成熟后的遗憾错过。《致青春》为这类电影精彩开场,虽然《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有着与《致青春》一样的剧情发展模式,却依然获得观众认可,综其缘由是触动观众的永恒主题:青春与爱情。
《致青春》中郑薇在晚会上那首《红日》的激情告白,《同桌的你》林一与周小栀在婚宴上的深情坦白,《匆匆那年》中,陈寻对方茴的声声呼唤,都成为影片的经典之处,让观众情绪达到起伏高潮,泪流满面。让观众记忆起自己的那段逝去的青春,一去不复返的的“匆匆那年”,以及不曾忘记的“同桌的你”。
(二)电影语言:怀旧青春的奇观化呈现
大多怀旧的盛行都离不开形式媒介,视觉形式化是现代怀旧形式化的主要表现。[10]《致青春》被媒体称为“内地十年来最好的青春片”,电影粗减版被北京电影学院评为99分,创该校导演系硕士生毕业作品历史最高分。真实唯美的怀旧情调的“电影化”呈现,承载着观众们怀旧情绪的消费。“美是客观现实带给人类意识的一种主观经验。”作为个体情感体验的怀旧之美,强调将回忆作为审美心理基础,将感伤之美与彼岸之美作为审美心理指向,[11]怀旧审美的特质也同样影响受众的日常生活。电影理论家贝尔?巴拉兹认为“从审美心理生成的角度将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解释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对电影影像的感受,除了消极地依靠视像残留原来的生理作用外,还存在着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观看者是制片者的一个合作者”,“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众的头脑里。”[12]不论是《致青春》、《同桌的你》还是《匆匆那年》都在道具与画面处理上体现那个年代的印记,将怀旧情调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致青春》中,主创团队为了契合时代背景,精心挑选了独属于当时的特定物件向那个时代致敬,为此由赵薇带领工作人员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摆起收购90年代物件的地摊儿,拍摄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大陆式青春的追忆影像。上下铺的宿舍,随处可见的当年几乎人人都有的回力帆布鞋、梅花牌运动裤、牛仔背带裤和时髦的中分发型,红白游戏机和BP机,这些那个年代的道具随意的流露着幽默的情趣。
剪辑控制着影片的整体节奏,声音同样决定着影片的节奏。在《致青春》中,音响体现着影片的真实感,音乐则承载着时代气息。绿皮车行驶的声音,新生入学时广播里的声音,女生宿舍楼里的吵闹声,宿管大叔煮鸡蛋的声音,电视机里传出的《新白娘子传奇》的对白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自己曾经的生活中,真实而鲜活。在女神阮莞第一次出现在荧屏,走在大学校园里,山羊皮乐队演唱的《So Yang》作为背景音乐伴随着男生的口哨声响起,与快节奏的跟镜头完美结合,让人内心震撼。山羊皮乐队是青春的代表,代表着70、80后一代人已经逝去的青春,也呐喊着这一代人对美丽青春的怀念与向往,向往那种无所畏惧的潇洒人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