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不同电影改编版本的

《安娜?卡列尼娜》不同电影改编版本的

  情节重构对比

   《安娜?卡列尼娜》原着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但一部90~150 分钟的电影是不可能装下托氏笔下那个关乎爱情的宏大历史画面的,因此影片改编需要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矛盾冲突等,必要时对情节进行重构。在原着的大体框架内对情节结构作一定的调整,既是必需的,又是能取得很好效果的。原着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如在片头与片尾都出现过的火车站场景,安娜与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的场景等,都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的,它们是电影改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必然地出现在了不同的改编版本中。[4]    1935版的电影按照原着的叙事顺利展开,只是对原着进行了适当的压缩,而没有做大的改变,可以说改编是中规中矩的。它在情节内容上作了变置,重点突出安娜与沃伦斯基在情感上的变化,减少了外界场景的描绘,压缩了时空范围。影片只围绕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三人的情感纠纷展开,详细地叙述了安娜背叛婚姻的原因、对真爱的勇敢追求直至最终的死亡,其中心都是安娜的故事,而对其他事件,如列文和吉提的爱情这条线索描述很少,导致故事情节单一无趣,使原着的情感色彩发生了变质。

   1948年版的电影中导演想要主要讲的仍是安娜和沃伦斯基这条主线。影片以沃伦斯基参加的军官宴会开始,所有人都喝醉了,而他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唯有他坚持到了最后。这个情节在原着中是没有的,暗示了后来悲剧的发生,像他这么不安于现状,要强的人,又怎么会安于与安娜私奔后的生 活呢?

   1967版的电影在遵循原着框架的基础上,也删减了一部分情节。在原着中只是起着陪衬与推进情节发展作用的情节,如奥布朗斯基一家的生活、吉提在国外休养等都被删去。这样,整个电影的故事变得简洁而紧凑,富有感染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主题。电影还将原着中的一些情节打乱顺序,重新组合。例如在影片后半部分,列文去拜访安娜,安娜和列文讨论了各自对待生活的观点:

   安娜:“我只想生活,除了自己不对

   任何人做坏事。”

   列文:“有个农民对我说,人有各种

   样子,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活,有

   些人是为了灵魂而活,不忘上帝。什么是

   上帝?生活不是为了吸引我们的东西,而

   是为了上帝,谁也不能理解和决定的上

   帝。”[5]

   而在原着中,当时两人并没有讲这番话,而且列文对待生活的观点是在二人见面之后,回去途中听到农民的话,继而受到启发而感悟到的。1967版电影把这两件事情的顺序作了调整,并且合二为一,既解决了影片长度对原小说故事限制的问题,又恰如其分地把列文和安娜作了对比,预示了安娜的悲惨结局。[5]

   1997 年苏菲?玛索版的影片以列文的一段自述展开故事,这在原着中是没有的。导演之所以以列文的视角讲述安娜的故事,是想告诉观众在这个版本中列文这条线索上故事将变多。另外,此版本也添加了情节内容,如安娜与卡列宁商讨离婚时,卡列宁想强奸安娜,并威胁安娜说为了保住他的名声他可以不计较安娜的不贞,但仍要维持与安娜的性关系。这也是原着没有的,这样的改编完全是模仿好莱坞的模式,使电影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以情色意味的情节起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使影片也更具有时代气息。相对于原着,影片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于安娜与沃伦斯基的一段惊世婚外情上,而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的有形无形的束缚,减轻了苏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剧性,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过多,这样一来,造成了人物角色的深度不够。

   2012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比较特殊,它更像是一台舞台剧。影片中,经典的爱情主题、传奇的爱情故事――安娜的故事被放置在一个美丽而衰败的俄罗斯剧院中呈现,与之平行的列文的故事则跟随列文的脚步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来叙说。这种以舞台和现实时空交错的方式结构全片,是乔?怀特对电影世界的贡献。从小说到电影,以前的各个版本的列文的线索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抹去,原着中不同阶层对比的意义也完全被抹除,《安娜?卡列尼娜》几乎变成了爱情悲剧故事,而这个版本则延续了两条完整的叙事线索。从这一点来看,2012版的 《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改编忠实度最高的一部。

   在所有改编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改动最多的应该是1955年中国版的。不仅原着中所描写的社会状况、生存环境、故事情节、精神内涵、人物名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片名也更改了,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全新风貌的影视作品。影片以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国”为时代背景,保留了原着的情节主干,但人物的选择完全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因而人物的遭遇与原着具有明显的不同,它所传达的思想意蕴也是截然不同的,在艺术技巧、精神寓意上凸显了中国化的色彩。托尔斯泰借安娜的悲剧命运来体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当时社会旧思想的批判,以及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而中国版的《安娜》提倡女性地位的提高,讽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卑微现象。[6]

为您推荐

电影《活着》对文学原着改编的背景

电影《活着》对文学原着改编的背景   电影自诞生以来,出现了不少自文学原着改编的作品,如《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文学原着通常给电影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素材,因此,由此电影借助原着再创作是一种最经济的..

电影改编的原因分析

电影改编的原因分析   影片《归来》意图为我们展示一对彼此相爱,却无奈于当时政治原因被迫分离但彼此不抛弃、不放弃的坚贞伴侣。其对原文的改编和取舍包含着多重背景原因。   首先,是电影这种表现形式的限制。电..

电影改编使文学经典中的

电影改编使文学经典中的   角色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要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要有个性鲜明的角色塑造。《巴黎圣母院》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强烈的对比..

电影改编赋予文学经典新的时代特点

电影对原着的增删与改编

电影对原着的增删与改编   《半生缘》是一部长篇小说,把二十二万字的情节浓缩为两个小时的电影,势必要对原着进行大量的增删与情节的改编。   (一)曼桢与世钧   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场景是曼桢、世钧、叔惠三人去小..

关于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意义及原则

关于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意义及原则   (一)改编的意义   1.扩大民间文学作品的影响   在当下社会背景下,民间文学作品口头传播越来越难,纸质传播非常有限,而电影传播就成了民间文学作品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通..

世纪之交的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世纪之交的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一)几部代表作品简评   1.《花木兰》(迪斯尼动画版,1998)   为了拍好《花木兰》,创作人员仔细研究了中国武术、水墨画,融进中国文化符号。《花木兰》制作成本7000万美元,北美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