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情感下的电影潮流

时代情感下的电影潮流

   说到底,电影是一种情感媒介,电影创作者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录制”在他的作品上,然后传达给他的观众,以期在观众心中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电影之所以有不同电影类型的划分,就是因为它们把人类情感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变成喜剧片、正剧片、悲剧片、感伤片、心理片、惊悚片或者恐怖片,以此来满足电影观众的特定的情感需求。可以说,电影艺术便是一个情感传递的工程,这个传递链条发生在作者情感、角色情感和观众情感之间。如果哪个环节出现失误,这个作品便会功亏一篑,受到观众的冷遇。电影作者(尤其是投资人、剧作家和导演)所要推出的这部作品的情感,必须是能够在最大范围的观众人群中获得共鸣的和他们最期待宣泄的情感。那些背离多数人情感体验和需求的作品必然会受到市场的冷遇。正因如此,电影创作者是否能把握住时代情感便成为能否取得高票房的关键。

   所谓时代情感,即指人类在某个时代中产生的共性情感。这种情感的共性特征是由人们所处的地域、生存的物理的和社会的环境、人的生理的成长阶段等诸多因素的相似性而产生的。例如,二战后的意大利人,经济贫困,失业率高,人们的生存问题成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人们在经济极端贫困的情况下的普遍情感是什么样的?贫困会摧毁人的尊严吗?贫困会让人和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受到什么样的考验?人们渴望着寒冬中相互依偎取暖的那种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会出现《罗马十一时》《偷自行车的人》这样的电影作品,才会出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这样的电影创作集群。然而,当意大利社会走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后期,经济逐渐好转,社会逐渐中产阶级化,温饱不再是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了。相反,在吃饱了肚子之后,人的精神问题便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问题。人们开始感受到两大危机:心灵的危机和人际关系的危机。迷惘的情绪笼罩着吃饱了肚子的人,人们困惑于人生价值的迷失和人际关系的日益冷漠,这才会有《八部半》和《奇遇》这样的被人们称之为内心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集中问世。事实是,任何一次电影运动的形成,都是最广泛的社会时代情感所催生的。“新德国电影”“法国新浪潮”和“新好莱坞电影”的形成,都无一例外地是当时特定社会中时代情感的产物。在“新好莱坞电影”代表作《对话》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最典型的共性情感状态:作为动物属性的人类,本身有着类生活本能,这种本能使得他们希望去亲近他人。影片中的那个窃听师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就有此种心理的象征性意义,使他不断地去窥测别人。然而,社会的异化却使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包裹得很紧,每个人都与周围世界保持着一种戒备甚至敌对的心理状态。这种情感的疏离和敌视似乎是通过人类发明的窃听装置来完成的。那些窃听装置原本的功能是使人们在远距离倾听得到别人的声音,应该是一种拉近人们距离的工具,现在却干脆变成了人们敌对关系对抗的武器。人类拜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这便是物质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的异化状态。

   我们之所以有理由将中国电影导演进行分代,更多的不是时间排序上的原因,而是出于他们时代情感的共性特征。有人抱怨第六代电影导演不如第五代,他们认为第五代无论在艺术个性的张扬上还是在作品的史诗般的视觉冲击力方面都远远高于第六代,在他们看来,第六代的作品小气得多,缺少第五代导演那种对民族的关照,只能表现小我的小感情。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多数是迷惘、颓丧和冷峻的。缺少第五代作品中那种“壮怀激烈”的时代气概。从表面上看,这样的直觉感受也许不无道理。可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分析和体会一下这两代不同电影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不同,便能理解他们之间出现这样的差异的原因了。    第五代电影导演多数有知青上山下乡的经历,贫穷的乡村粉碎了他们在校园中对农村伊甸园式的幻想。他们原本以为,贫下中农应该是一群无私的、有高度觉悟的、战天斗地的英雄,然而到了山沟沟里,才发现那里的人们是那么的贫穷甚至愚昧且有情感障碍。但是当他们不再将这些农民看作理想国中神话的英雄的时候,他们却意外地获得了一份深沉质朴的情感体验。这便是《黄土地》这部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过程。表面上看,《黄土地》中的那个知识青年是战士顾青,其实他就是当代的知青。由于“第五代”们对农村只做过短暂的停留,所以他们无法真正地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到农民的性格深处,他们获得的感受是强烈的,但肯定是表面的和笼统的。这便是为什么他们的电影情绪大于故事、造型大于情节的原因。他们的电影之所以史诗化,便是因为他们从中所共有的时代的情感体验。

   第六代电影导演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第五代导演则完全不同。“选择”,这是他们生存环境的关键词。对于第五代来说,他们的命运中没有太多的选择机会,无论插队抑或当兵,都是别人对自己的安排,或者说,时代已经做好了对他们命运的安排。而“第六代”则明显不同,他们面临着的是很多命运关口的选择。出国还是留下?坚守还是放弃?留职还是下海?要知道,选择的前提永远是责任。你必须为你的选择承担起日后的结果,无论这个结果是悲剧的还是喜剧的。这样的人生必然造成选择者对未来生活的不可知和惶恐,迷惘的心情会那样强烈地笼罩在他们的心头。从“第六代”典型的作品《头发乱了》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头发乱了,而是青年们心理的某种“乱”。这个时代,人们应该说比“第五代”人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个体为前提的个人权利从社会集体中更显着地突显出来。每个人为自己选择的心态便构成了“第六代”作品中,放弃了“第五代”那种笼统的民族和国家责任感,而把视点落在了个人情感的困惑和迷失上。“第六代”领军人物贾樟柯创作的《小武》便充分地体现出了那些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典型情感特征。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