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产业和国家政治
两个层面上理解“中国梦”其一,从电影产业微观意义上讲,作为电影产业的“中国梦”就是打造中国的“好莱坞”,打造中国的电影品牌。好莱坞是全球最大的造梦工厂,电影作为美国“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之一,出口创收占美国出口业的第二位,仅次于高科技行业。好莱坞电影不仅给美国带来滚滚财源,也打造了“美国梦”,满足了世人对美国的想象,塑造了美国国家形象,使美国获得全球文化霸权。直面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竞争的现实,打造中国电影产业的“好莱坞”,满足世人对中国的想象,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打造中国电影产业的“中国梦”,自从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深埋于中国影迷和电影从业人员心中。3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30年代拍摄的《小城之春》至今名列中国百部经典影片之首。“七七事变”以后,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这一愿望又被搁浅;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加上处在冷战阶段,中国电影几乎断绝了跟外部世界的联系,特别是“文革”时期,电影完全被政治绑架,中国电影跟世界的距离拉大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美国梦”,中国电影人面对好莱坞,最初的心态是“狼来了”,后来发现恐惧也没有用,就开始反思、参照和学习,中国大片时代到来了。随着电影市场压力的增大,电影娱乐化大潮兴起,电影越来越被市场绑架。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了铜臭气。中国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正能量体现,很多美梦传奇在现实中上映,像阿里巴巴、腾讯、小米、360等,中国并不缺少梦幻,那么,缺少什么呢?缺少的是造梦技巧,中国电影应该有自己的“电影品牌”。随着新一届领导人关于“中国梦”的提出,打造中国电影产业的“中国梦”又重新开启。
其二,从国家政治宏观意义上讲,作为国家政治理想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人在预测中国何时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后就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了吗?未必。因为我国还没有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可以说,中国的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虽然中国是文化大国,但中国的文化传播力和文化输出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一定距离。中国年青一代爱看好莱坞电影、喜欢韩剧、迷恋欧洲的流行音乐、买日本的家电、买苹果手机,所有的梦想都不是中国式的。
一家澳大利亚媒体针对中国未来发展提出疑问: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精英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热衷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阅读中国书籍?什么时候各国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更多选择中国的品牌?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增强,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没有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的“硬实力”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解决好文化软实力这块“短板”。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