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题材电影主题的历史变迁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主题的历史变迁

  (一)救亡图存阶段(1932―1949)

  中国在“九?一八”事变后,正式卷入战争。从1932年中国抗战题材电影正式拍摄并投放市场,这一阶段的抗战题材主要表现了战争带给民众的生存危机以及在战火中国民救亡图存的心理状态。当时的电影界看到了战争带给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困苦,为唤醒民众的反抗热情,以胶片做武器,将矛头对准侵略者。《小玩意》《共赴国难》《青年进行曲》《狼山喋血记》《长空万里》《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等多部影片都是当时的代表作,为当时激发抗战热情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小玩意》中通过一个小人物――叶大嫂,在面对战争时表现出的恐惧,刻画出战争对普通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并且心灵创伤是经过长时间都无法弥补的。再如隐喻电影《狼山喋血记》将侵略者比喻为狼,通过村民在对狼的战斗中态度的不断变化,隐喻了中国劳苦大众对待侵略者态度的变化:由最初的畏惧、忍让,到最后的忍无可忍、奋起反攻。总之,这一阶段的电影体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电影人利用电影艺术作为武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救亡图存做出贡献。

  (二)歌颂抗战英雄(1950―1978)

  抗日战争与内战的结束使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迎来了美好生活的曙光,由此,抗战题材电影在创作主题上有了很大改变:由原来呼吁民众团结抗日转向歌颂抗战胜利和颂扬抗战英雄。人物表现以八路军、新四军及广大普通抗战群众为主,整体颂扬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历尽磨难终于战胜敌寇取得胜利的伟大事迹。

  由于党在抗击敌寇的作战方法上以游击战为主,因此,在作战过程中一般人数较少,作战方式也比较灵活多变,并且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抗战题材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也体现了这一战术的特点,如《狼牙山五壮士》《平原游击战》等,讲述的都是一个小集体或几个人的作战计划。再如《地道战》《地雷战》等,是民兵和群众一起利用挖地道和埋地雷等巧妙计策抗击敌人。

  电影与新闻、广播等媒介一样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新中国政府需要利用电影艺术巩固政权、稳定人心。党在电影艺术中融入了党的思想共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最终的革命胜利,是中国现代史的创造者。在电影艺术中突出了党的领导作用和重要地位,着重刻画了党对人民起到的引导与教育的作用。如《小兵张嘎》《苦菊花》等,讲述的都是在党的引导下主人公逐渐坚强与成熟,并积极参与到抗战中的故事。

  同时,抗战电影题材也有一大部分表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及为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如《野火春风斗古城》《51号兵站》等影片,都塑造了成功打入敌人内部,在危险、紧张的环境中为党工作的英雄形象。

  这一阶段的电影艺术受政权与刚刚取得战斗胜利的影响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但是往往对敌我双方人物的刻画区别非常明显。我方的英雄人物是完美无缺的,正直、善良、有勇有谋、立场坚定,这些优秀品质都得到了放大化的表现。而相对敌方的人物塑造,不论是对日本人还是日本汉奸的刻画也都是统一的一副丑恶嘴脸,无知又愚蠢。这样的人物表现缺乏个性,没有自身特点。并且,这一时期的电影艺术主要以赞扬胜利为主题,在人物及故事情节创作中忽视了是否与历史保持一致,在创作中过分描绘英雄形象,夸大英雄事迹,同时故意贬低敌人。

  (三)多方面表现民族灾难与伤痛(1979―2015)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政策的提出使电影艺术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的抗战题材电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论在选材创作上、思想表达上还是在人性的描绘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首先,在前两阶段的抗战题材电影中是不允许表达爱情的,而是将一切感情归为阶级感情。这在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中首次得到了突破。《归心似箭》成功地将爱情与战争融会在一起,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与好评。影片描写了在战争背景下抗联战士魏德胜与玉贞的爱情,深切刻画了魏德胜在回归部队前与玉贞难舍难分的情感纠缠,并最终压抑个人感情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的故事。这部影片更多地体现了人性部分,是电影艺术更加贴近人性化的进步。

  其次,在中日友好的一段时间中,抗战题材电影不再仅仅控诉日本罪恶,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发现战争对两国人民的影响,在战争中,无辜的百姓都是受害者。例如,《将军与孤女》《清凉寺的钟声》都讲述了被遗弃的日本孩子在中国的经历。影片从内容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宽厚,即使面对敌人的孩子也仍然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战争的罪恶。

  再次,抗战题材电影不再仅仅以共产党和游击战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是将题材延伸到正面战场和国民党爱国将士上。例如,《血战台儿庄》《七七事变》《喋血孤城》等影片都描写了正面战场的惨烈。尤其是《七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献礼片,再现了民国国军奋勇抵御日寇、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这些描写正面战场的影片中,也将国民党爱国将士作为颂扬对象,尊重了历史真相。例如,对李宗仁、张自忠、杜聿明等国民党大将的公正刻画不仅丰富了电影题材,更展现了真实历史,是抗战题材电影的一大突破。   另外,随着电影商业化的演变,抗战电影也开始向娱乐性靠拢,并与时俱进加入了数字化技术。如《烈火金刚》《飞虎队》《敌后武工队》等影片利用现代技术在旧版的基础上重新翻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举起手来》《绝处逢生》等喜剧抗战电影增加了娱乐元素。同时,抗战电影在拍摄主题上也有所拓展,以往的主流题材是歌颂胜利、歌颂党、歌颂英雄,电影整体的感情色彩是积极向上、乐观昂扬的,而新时期的抗战电影加入了像南京大屠杀这样悲愤、压抑的题材,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新影片。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反面角色

科幻电影中的反面角色   科幻作品中的另一类主要人物就是反派角色。这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在欲望的驱使下,危害社会,视生命为草芥,危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欲望是人类最大的弱点,为了金钱、地位、权力等,他们无所不用其..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国产影片中的动作设计将南派的真打和北派的表演糅合在一起,场面激烈并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动作影片中,中国功夫一直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历史悠久,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以洪拳、刘拳..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