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母爱:母爱对孩子的影响

反省母爱:母爱对孩子的影响

  张爱玲撇去世人对母爱的看法,用反思母亲的态度去观察世间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她摘去母亲身上的伟大光环,用笔尖展露出那些不美好的母爱和摇摇欲坠的亲情。

  《小儿女》中最重要的人物一直以缺席的身份存在,这个人便是景慧的母亲。当孙川首次来到景慧的家中时,首先出场的是两个放学归来的小弟,当景慧介绍他们的时候,镜头转换到了去世母亲的那张照片上,这一镜头让观众认为那个不曾出现的妈妈俨然还是家中的一员。而当景慧知道父亲即将再娶,她在母亲的遗像前仰望自己的母亲,两个小弟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钱用来买花去祭奠母亲,家中的主人王鸿琛与孩子们出游时,对同事李秋怀最大的感叹是:“自从景慧的妈妈死了以后,我已经很久没有享过这种清福啦!”从这一家人的表现来看景慧的妈妈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这个家。她一直是这个家里孩子们的精神寄托,让孩子们寻找到活着的希望。

  影片中秋怀想要孩子们原谅她,原谅她的过程也必须去孩子们亲生母亲的坟墓前才可以进行,在瓢泼大雨的夜晚墓地里十分阴森,这一段在电影中特别突出:“雷声隆隆,闪电中一尊尊天使故作神秘地狞笑,振翅欲扑,一排排墓碑后黑影幢幢,树间风雨声像脚步声”,这一幕幕极力地渲染着两个孩子的无助。在景诚发烧的情况下,没有办法的景方接受了来自秋怀的帮助。影片中孩子们对秋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可这种感动是在亡母的墓地中流露出来的,是片刻的心理安慰,这也是短暂的母亲身份的转换。   电影的结局是在医院展开的,王家的所有人都和秋怀谈笑甚欢,但是在张爱玲的笔下,这种谈笑甚欢的结局却显得不寻常:作为一名女性,景慧对秋怀有一种感同身受和佩服的感情,而景方兄弟抢秋怀哨子的片段表现了他们有一颗童心,但他们对秋怀却是若即若离的,电影的结局却有了些许的改变,剪去了争夺哨子的场景,但景方姐弟用诚恳的态度喊秋怀为“李老师”并发出请柬请她去王家,这不像是想让她成为王家的一员,而是一种对老师的感激。如果回到那个挂有母亲照片的家里,又会引出什么故事,母亲灵魂的墓地“嘱托”能否长久,这都是一团迷雾。张爱玲的剧本就在这短暂的平缓处打住,留下一团迷雾在飘摇。

  这个未出席的母亲却如影随形,把这个没有母爱的家庭貌合神离地拧在了一起,她似乎难以和张爱玲以前笔下的母亲形象重合,却因为她“慈爱”的形象成为整个电影阴魂不散的灵魂。在亡妻的墓前,鸿琛对秋怀说:“如果我把她的所作所为讲给你听之后,或许你将不再怨恨我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拥护自己的母亲,也许万中挑一的人都不会成为他们的继母。”在这个家里,“长姐为母”、有时候父亲既当妈又当爹是没人会反对的,可是却不能有继母的存在,两个弟弟时常玩耍的地方便是母亲生前熟悉之地,姐姐书中的花也是母亲活着的时候摘下来的,屋里母亲的照片是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对母亲的赤诚便成了一家人的信条,但是这种“慈爱”的母亲和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却不是张爱玲想要的蓝图。

  在电影《小女儿》中,母亲的往事只字未提,也无从考究。景方、景诚两兄弟对母亲的爱慕不单单与母亲的接触有关,父亲和姐姐景慧也是这件事的催化剂。在这场关于母亲的电影中,活人和死人一起创造了“玩笑般”的狗血母爱――这也是张爱玲过去反对的。电影表现出这种“不灭的亡魂”和“情感独裁”的结果,弟弟们是感情纠结的人,姐姐自己的爱情几乎被断送,父亲也是独守空房多年后感慨“回忆只是过去,不能成为过日子的资本”。如果所有事情都有阳光和积极的一面,那么父亲就不会孤独终老了,姐姐也会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

  被母爱阴魂缠绕多年的这一家人未曾分开,得益于景慧这个“长姐如母”的角色,也得益于邻居小风继母这个“补位母亲”。她们一阴一阳双方面调和,却是一股阴阳交会的力量。

  作为影片的主人公,景慧的感情生活也是影片中的一条主线,感情境界里景慧仪态万千又浪漫温暖。在车上,她因一只螃蟹而与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孙川相逢,从而坠入爱河,却因自己在家中长姐如母的身份,使这份爱情陷入桎梏,她对孙川说:“从我母亲离开,我便成了家里的管事。”她和孙川私会,两个弟弟却如影随形,突出的场景便是四个人去看鬼片,张爱玲写到孙川当时的“尴尬”是因为他好像在和一位母亲恋爱,孩子在时他便成了外人。孙川和景慧回家,她便安抚弟弟睡觉,孙川无聊地发呆,即使想说情话,景慧也是哄打架的弟弟们,除却这些琐事,孙川心中不平的是,因为弟弟,景慧便不在意自己的爱情了,她假装爱上了别人,逼走孙川。“长姐如母”的职责大过爱情,可见母爱在这个家里的地位、

  小风的继母是个情绪化的坏人角色,这个对小风随意辱骂的继母成了王家人眼中的“恶魔”,因为“恶魔”巩固了王家母亲“灵魂”的独裁。这个继母没摆正自己的位置,依旧我行我素,她只认为王家孩子生的时候好,有个好姐姐,如果姐姐出阁,景方兄弟便和小风一样。

  另一个“补位母亲”秋怀是电影的正面人物,这个“朋友般”的继母生活艰苦却慈祥仁爱。她改变了世人对继母的见解。但她最终是个没正名的“继母”,即便到了结局,孩子们盛情邀请“李老师”回家,她的“母亲”身份依旧模糊不清。

为您推荐

为“孩子”的衔命之作

为“孩子”的衔命之作   电影《小儿女》的开拍原因,是一段十分波折的故事,那时名噪一时的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首推的女一号尤敏与母亲一起走上法庭,在娱乐圈引起轰动无数,社会上的记者几乎挤破了法庭的大门。电影界的..

认母:终结“母爱的戏剧”

认母:终结“母爱的戏剧”   “我们此时如何为人父”是鲁迅的主题。19世纪初他放眼于反对封建父权,提倡“醒悟的父母”:“自己背住重担,抗住漆黑闸门,放他们到自由的地方;从此快乐的活着,规矩做人。”鲁迅说的当代家庭关..

反省母爱:母爱对孩子的影响

反省母爱:母爱对孩子的影响   张爱玲撇去世人对母爱的看法,用反思母亲的态度去观察世间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她摘去母亲身上的伟大光环,用笔尖展露出那些不美好的母爱和摇摇欲坠的亲情。   《小儿女》中最重要的..

母爱智慧,传递人性关怀

美术设计对电影风格的影响

美术设计对电影风格的影响   通过对电影美术设计概念以及功能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中美术设计风格的安排为电影的影响力。下面我们将会对美术设计安排对于电影风格中的作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在最直接的影..

盖?里奇的成长背景对其电影创作的影响

盖?里奇的成长背景对其电影创作的影响   盖?里奇出生于英格兰东南部的赫特福德郡,其幼年较为活泼好动,且思想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在童年学习过程中不幸患上了阅读困难症而被迫进行多次转学,最终由于不服管教而被学校..

电影本土化影响下的特供文化

电影本土化影响下的特供文化   电影“本土化”是一个过程,它要按照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目的将某个具体事物进行转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采用“本土化战略”, 将自己的经营思路和操作手法进行改造,以达到能够在其选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