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小说的“异”

电影与小说的“异”

  电影是对原着的第二次创造,为了让改编后的电影能够产生无穷的吸引力,不仅要对两者的优势进行有机的整合,还要在原着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于是,便有了这两个独立艺术载体之间的独特之处。

  (一)主题方向

  在小说《动物凶猛》中,它更强调的是以成人的目光回首往事,一群野蛮少年在“文革”年月的北京军属大院里横冲直撞,弱化了情窦初开的美好爱情,强化了青春期荷尔蒙因子作用下暴力的“英雄主义”和“动物兽性”。而姜文挣脱“文革”苦难、伤痕的陈腔,省去了青春的苦涩,在他的镜头下影片更关注成长,更具有英雄色彩和浪漫情怀。它将观众带入过去的那个年代,一群北京少年昂首挺胸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勇敢”和“纯真”。凭借其镜头和色彩,影片把记忆和幻想全盘混淆,勾勒了很多少男少女间的美好瞬间,以温情因子凸显了少年时代初恋的美好情愫;还勾勒了那个特定年代下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难以割舍。因此,二者在主题方向上,小说更倾向于强调“动物凶猛”,影片更注重“阳光灿烂”。   (二)故事情节

  姜文在对小说进行改编时,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调整,对某些残酷情节进行了修改或删减,增加了人物之间的情感描写,使得影片的“英雄主义”和“感情色彩”更为浓重,“暴力”“兽性”削弱,悲剧色彩稍微缓和。

  对马小军的性格特征,影片要比小说塑造得更为鲜明。在小说中:“我哭了,一进民警办公室,看见那个民警在摆弄一副锃亮的手铐就给吓哭了。”“虽然我进去前再三叮嘱自己,哪怕他们吊打我,尽可以招供,但决不能哭!可一进门,人家正眼都没瞧我一下呢,我自己却先挺不住了……”“我在派出所装哭,以骗取警察的掉以轻心,从而很顺利地脱了身。”[2]马小军在警察局是真的被吓哭了,但是他却对于北蓓说自己是装哭。可见小说中的马小军是多么懦弱、胆小,又是多么虚伪。在影片中,他也哭了,但是却是因为急于从警察局脱身去追赶米兰的背影而采取的一种“智谋”,相比小说来说,这一改动,让马小军的胆小懦弱化作了机智灵活和对感情的执着向往。

  此外,电影还增加了马小军骑自行车送米兰回农场的情节,采用微黄色的阳光、淡淡的晨风镜头,让人感觉到马小军和米兰好像真的产生了浪漫的感情。在马小军意识到自己真的失去了米兰后,影片将电影中刘忆苦(小说中的高晋)对米兰的表白嫁接到马小军身上,马小军在滂沱大雨中对米兰表白,并得到了米兰的积极回应,实现了马小军的情感大爆发。衬托了在本该甜美的初恋中马小军是痛苦的、悲伤的。在“兽性”这个问题上,小说的描述是马小军成功了,而影片的剧情是马小军落荒逃跑了。影片将人性中的丑陋和邪恶加以弱化,保留了这段初恋的美好纯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相比小说而言,影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增删、变动,整个故事更加完整、和谐,故事主题也更加明确,人物特征更为鲜明,在人物特点上,更聚焦于马小军身上,以他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为主脉,使得故事的发展脉络更为清晰。而且,原先故事中的悲惨色彩和沉痛情绪变“温和”了,人的“兽性”“暴力”削弱了。

  (三)人物更丰满

  影片不仅对小说中的生活、事件、情绪等故事情节进行了筛选,还对其中的人物进行了筛选。姜文脱离王朔的小说文本,筛去了一些人物,如米兰的爸爸妈妈、马小军的哥哥等,同时,又创造了许多新人物,如老将军(方化饰)和他的秘书(殷芳饰)、胡老师(冯小刚饰)、小坏蛋(王朔饰)、傻子(姚二嘎饰)、米兰姥姥(吴淑琨)等。这些人物的变动,让主要人物更加饱满,影片的主题也更为突出。

  胡老师的出现很好地说明了那时候的孩子们可以胆大妄为地不学无术,因而他们的动物本能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所以他们才把自己过剩的精力随处发泄、四处寻找刺激。傻子是一个意念化的人物,他的出现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他好像一个“神”,注视并见证着每个人的故事。剧中傻子的台词只有3个词“古伦木”“欧巴”“傻B”。每当有人喊“古伦木”,他必定骑在棍子上回应一句“欧巴”,但在影片最后,那群孩子乘坐在豪华轿车中再喊“古伦木”的时候,他却嘲讽地喊了一句“傻B”。姜文其实是在呼应影片主题,嘲讽人的记忆往往连自己都欺骗,所谓条件反射也不是必然,像胖白痴,若干年后,你叫一声“古伦木”,他竟不再回答“欧巴”![3]“古伦木”和“欧巴”,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军用暗号,连傻子对这话都印象深刻,说明那时候的少年们的革命激情和“英雄主义”是多么强烈。这些人物的戏份都不多,但是却客观地对现实进行了讽刺,反讽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提升了影片的思想高度。

  (四)表现艺术

  小说的优势是可以对故事情节描写得更为细腻,让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但是与影片相比,影片的表现艺术则要丰富许多,对观众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虽然影片比小说更具有现实感、真实感,但无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时间限制,会舍弃一些细节,这可能导致影片的跨度比较大,观众难以在短时间里厘清脉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一些情节转换上通常需要观众暂停一会儿才能厘清发展脉络,有的时候还要反复细看、品味,才能理解其内涵。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