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变换

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变换

  主流电影与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中国电影之间有着怎样的相同和不同,对于主流和非主流电影,始终说法不一,虽然主流在意义上超越了“主旋律”和“新主流”,但是对主流电影人们通常不屑一顾。近些年来,随着电影的逐渐发展,人们必须承认主流电影存在的价值,满足了大多数观众的欣赏口味。作为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无须多么深刻复杂,但也确实不乏精品之作,并且需要更多人关注,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生态中,也出现了生动性和复杂性。

  “主旋律”是作品的重要结构构成,在这里“主旋律”是以电影概念出现的。1987年中央倡导全国电影故事片要以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作为我们电影的“主旋律”。随着国内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数量的上升,电影评论界的质量提高在电影上“主旋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表现在电影“创造精神”的“主旋律”认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很多优秀作品。为适合以后电影生态的发展,“主旋律”电影有了深度的模式。

  20世纪9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的数量在日益增加,电影批评有了开放性的进展,批评模式也开始关注电影的创作实践。把“主旋律”电影作为国家主流电影的基础,创造出了革命历史和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题材电影,并涌现了一批宣传真善美的“主旋律”电影。

  在21世纪初,着名评论家马宁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中国电影“新主流”的内容,这是“非主流”电影对“主旋律”电影强烈的挑衅行为。中国电影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徘徊在“主旋律电影”和“主流电影”之间,从各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争夺战。新主流通过意识形态的认可,国家政治的倡导,主导着文化价值观体系,情态表现积极向上。“主旋律”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

  显然,马宁提出的“新主流电影”最后没能替代“主旋律”电影,成为电影的主流,但文章还是强烈地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生态的发展在系统、整体、动态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焦虑。上海青年人提出了“新主流电影”这个主张,从整体看,这是中国复兴电影,提高战略高度的任务。但目前,中国国产电影所用的设备落后,过多创造低廉的商业影片,又要和好莱坞竞争,这使得国产影片面临很多困难。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利用本土已有的历史积累和现存的人文条件,创作出成本低、回报高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影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才能开发有效的电影企业商机,使新主流电影找到一种实质性的合作方法。

  不管怎么样,“新主流电影”的提出,对中国高科技电影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新主流”电影目前仍处于缺乏意识形态的窘境,在市场和群众不太认可的基础上,人们无法用“新主流”来代替“主旋律”。不仅如此,电影界还面临着人们对“贺岁片”和“大片”热度不高的难题。不管从政治与资本,还是低成本来看,创新意识都将为“新主流电影”铺路。

  随着“新主流”电影不断被提及,“主流”与“非主流”电影被显眼地摆在了中国电影面前。虽然“新主流”电影取缔不了“主旋律”电影,但至少在中国电影的发展上,“新主流”为“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为电影界摆脱“大片”和“主流大片”的束缚做出了贡献。

  现如今“主流电影”被不断地提出,那我们也就不难预测“新主流电影”即将成为主流,占领一定市场。人们不得不深思,虽然眼下的“主旋律电影”市场尚未被完全占领,但从新时代各种阐述中,“主流电影”的出现频率大大超越了“主旋律电影”。正因为如此,许多知名、权威的电影人很早就肯定了“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前景,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当“主旋律”和“新主流”相比较时,“主流”会比“主旋律”和“新主流”有着更多的认同,也有着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教育程度的提高,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会被淡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影界的良性生态环境即将演变成最新的发展目标。比如20世纪末,电影《紧急迫降》就在此类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当时尹鸿在一篇文章里把此誉为主流电影文化的典范。还有2002年由年轻导演陆川执导的《寻枪》,陆川说过这样一段话,“主流电影也会拍得很有力度并且好看,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电影人可能会将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结合起来,但仍保持轻快的主流的基本形式”。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主旋律电影”与新锐电影人创作的“艺术电影”都吸收了“主流电影”的精华,保留了一部分特质。   不久之前,《当代电影》的一档最新专栏发表了众多新锐电影人的访谈。知名的贾导演直截了当地说“会选择主流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自身”;知名度颇高的节目主持人也表示,在最新的电影领域中,新锐导演已然渐渐离开了边缘地区,逐渐接近了中心地区,由旧日里默默无闻的作者转变为跳脱于传统体制之外的创新人才并在主流电影这一前景辉煌的领域有所建树,成功地打入了“主流电影”的传统市场。新锐电影人能站在生产体制这一视角,将电影带入“主流”这样长期良性的发展模式,他们必定使“主旋律电影”跨入“主流电影”的领域范围之中。

  笔者认为电影的国家形象很重要,电影展示国家形象,它不仅是电影作品的本身,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它同时也是文化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途径,那么我们就应该建构传播文化的能力,从而来提高主流电影更深层次的内涵。现在我们在“主流电影”的产品需求和文化范围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促使“文化”与“范围”这些概念开始融合,那么人们就要选择认同“主流电影”文化或是“主流大片”的文化。

  在2007年11月,“全球视野下主流电影的文化认同及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举办。探讨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中国主流电影文化认同,并对中国电影的策略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以及多方面的交流。经过探讨和交流,大多数人还是认同主流电影的文化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主流电影文化发展战略非常重要,其中饶曙光还提出了“主流”大片与其他形式的主流作品应共同繁荣的产业问题。

  随后,2008年,《当代电影》第一期的头版专栏,也刊登了关于“新世纪与新电影形态与新格局”研究讨论结果的报道。讨论研究的角度依然集中在“国产主流影片的概念”和“具体应怎样构建国产主流影片”等方面。诸多大导演如尹力、陈国星,均详细阐述了个人作品与“主流电影”之间的关系。数位知名学者也就主流电影最近向其他方向转变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们的讨论严肃紧张。着名主持人也发表了有关重新构建国产主流电影精神内涵的讲演,就上述几方面的问题再次进行了深刻思考。文章指出国产电影要以经典电影叙事模式、文化核心价值为主旨,同时包含电影美学,这样才能促使国产电影走出国门,并且体现出爱国集体主旋律精神。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近年依旧处于疲软状态,主要问题是题材缺乏新意,影片内涵不够,这种缺陷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观众,使观众对影片不认可,也动摇了观众对社会集体公正的认同。那么我们就得想办法利用影像重新建构大众对民族、国家、历史的集体认同,加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这些学者、讨论者、导演等众多人士的努力,主流电影的概念日渐圆满,很大程度上变得更有自信。然而也由于讨论时遗漏了某些方面,随着“主流电影”话题的增多,“非主流电影”和“非商业电影”也沦为绝对的边缘。

为您推荐

国产主流电影的生态话语问题

国产主流电影的生态话语问题   所谓文化生态学,就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及其他各种因素同文学艺术进行互相作用的科学,这是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关于电影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的、动态开放的,也是跨科学..

社会的价值主流始终是邪不胜正,邪恶即使能逞一时之勇

社会的价值主流始终是邪不胜正,邪恶即使能逞一时之勇,最终也会被正义打败。而人类是复杂的动物,人性善恶并存,我们不能实现众生皆善,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弘扬人性中的善的部分,尽量抑制人性中恶的部分。正如史诗影片..

Venuti认为,异化翻译是尽量要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Venuti认为,异化翻译是尽量要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由此,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将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 Cowie 1997:5..

《世界》是贾樟柯进入主流话语的第一步,很多人都对此予以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