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细节中“人民”的全新审视视角
在不同的语境中,“人民”有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强调作为国家基本单位的意义。由于中国的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摆脱压迫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历史,人民自然就承担了历史的主角,因此人民就自然成为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对象。
在电影《建国大业》中,“人民”为叙事的主要对象,为更加清晰地突出“人民”主体,两大阵营被导演在画面形象上进行了对比处理,一方是刻板无生气的工整、华丽与仪式化画面风格;另一方人物群像、场景的设置则显得十分朴实、向上和朝气蓬勃。还有,色彩语言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好的运用:以暖色调的色彩来塑造共产党人的群像,烘托一种勃勃的生机气氛;偏用深色服饰、苍凉清冷的冷色调来表现国民党的肃穆和冷酷。在这种色彩基调上,“人民”的表现获得了如下突破:从色彩细节出发展示历史,历史的表情就会以丰富的面貌呈现出来,因为对于一个重大事件而言,之前的每一个色彩细节都会成为其表现的基点。用色以明度和纯度以及色彩冷暖等色彩细节来观照历史,从重庆谈判毛泽东与蒋介石同台答记者问到闻一多被杀、毛泽东城南庄遇险、傅作义为毛泽东开车门,不同而丰富的色彩细节串联起轰轰烈烈的“大历史”。这种色彩细节体现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上,则表现为其融苏联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美国类型电影先驱格里菲斯“蒙太奇”理论之长,以色彩寓意彰显影片影像的重要特色。
这种色彩细节下的“人民记忆”可以从战争延伸至和平时期,在和平建设时期“人民记忆”为主题的电影中,《铁人》和《高考1977》是色彩细节运用得比较成功的两部。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历史充满激情的时代,70年代末则是在国家经历阵痛后,孕育新的变革时代。从色彩美学的角度来看,两部电影站在21世纪重新观照这段历史,以对历史中英雄的诠释和过往情感的共同分享为“人民记忆”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其中,《铁人》中过去的历史被拍成了黑白色调,与当今时期的色彩形成了极为鲜明的色彩对照,极具历史感,在这种强烈的美学价值对比中,观众的审美情趣被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在《高考1977》中,当阿三手拿收音机,将有依有据的好消息传到三分场时,导演十分巧妙地通过色彩细节把老迟和这群知青火烧大雁洼野草的场景结合了起来,在美术效果上相得益彰。在这里,火云漫向天空,巨大的火苗舔烧着一望无际的枯草,占据了整个电影画面。这种色彩细节的长时间呈现较好地象征并烘托出一场伟大而深刻变革的即将来临。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