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电影定义方法和小清新电影定义
“本质定义乃是用基本特征去解释事物本身的句子。它只包含事物的本质要素,严格的本质定义必须是类加种差两个要素合成。”[8]根据上述形式逻辑学原理探索小清新电影的本质定义,本文从类和种差两个要素界定我国小清新电影。
“类”是指表现出主体和其他同类物体所共有的部分本质。“类”的概念通常在电影中表现为电影“类型”。目前国产小清新电影突破了青春片的范畴,游走在商业片与文艺片之间,单纯将其归于哪一类都不恰当,于是我国的小清新电影自立门户为新的类型。为便于分析,本文将我国小清新电影分为狭义的校园小清新电影、广义小清新电影。在这里引入另一个概念,好莱坞“类型电影”定义,“我们把含有许多相像地方(主题和题材、图像和符号等)的影片归为一类;并总结出类型公式,按照这些类型公式成批制作出的电影称为类型电影”[9]。“外来理论”联系中国电影实际,仅以校园小清新电影为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两部影片取得票房成功后被竞相模仿,之后上映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重复着前两部电影的公式化情节、定型化人物、图解式视觉形象。因此,中国小清新电影自行一套,在“类型电影”的概念上,与传统好莱坞类型电影被视为两个平等的研究对象。
本质定义中的另一要素“种差”表现为主体的部分本质和其他同类异种之差异者。中国小清新电影一直走低成本路线,并表现出与好莱坞类型电影恰好相反的叙事风格。好莱坞类型片与我国小清新电影相对比,前者影像色调浓墨重彩,后者清新唯美;前者短镜头堆砌、剪辑节奏快、重叙事,后者标准化长镜头、节奏缓慢、重抒情;前者高昂的英雄式主题曲,后者钟爱治愈系音乐;前者大多是英雄拯救世界,后者注重自我感受。国产小清新电影的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中国观众审美趣味是分不开的。本文从以下五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淡雅的影像公式。小清新电影最大的特点是视觉影像的小清新风格,也作为判定小清新电影的第一要素。首先,色彩追求淡雅的怀旧风。我国小清新电影完美体现了中国元素的色彩搭配:中国红、暖黄、蔚蓝、嫩绿,缺一不可。学生时代的开学典礼,中国红搭配黄色标语的横幅随处可见,教室里暖黄色油漆木质桌椅,都是小清新电影里必出现的场景。蔚蓝色,是中国学生校服、运动服的主色调,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学生时代的视觉象征,给人一种中国式教育独有的岁月感。小清新电影里展现的绿色基调,还原了大自然,给这些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中产阶级带来放松的视觉享受。
其次,我国传统水墨画讲究写意,色彩唯美的同时要求有留白。这种中国传统艺术技法,在国产小清新电影中被传承下来。通过大量使用曝光过度的镜头,造成电影画面大面积纯白,很自然地将观众引向主体,这种留白的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等风来》里美食专栏作家程羽蒙迎风而站,高曝光拍摄忽略了天空的细节,纯白的背景只剩女主角一人,这种留白自然而然地引导观众去感受“风来了”。
(二)标准化特写镜头、长镜头公式。特写镜头定格画面,加上大量长镜头,使得小清新电影的标准化镜头公式体现出镜头运动节奏缓慢的特征,从而铺垫渲染淡淡的忧伤氛围。借用郭敬明小说里的一句话“他们喜欢45度抬头仰望天空”。小清新一族钟爱的摄影构图也如此,喜欢举起相机45度仰拍,用手或头发遮住一部分脸。这种“显瘦”的拍照方法如今在网络社交圈大肆流行,强调局部特写能够强烈表达年轻群体对自身放大的关注,满足了中国80、9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强烈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深受中国儒家文化“中庸含蓄”的影响,小清新电影内敛含蓄地表达往往不是通过演员激烈的对白或独白直抒胸臆,而是一种运用特写镜头定格画面来达到欲说还休的托物言志。例如电影《星空》折纸、手工木偶、星空拼图这些静物使用大量特写镜头,通过精雕细琢静物细节,呈现了一个奇幻时空。
(三)治愈系音乐公式。最早“小清新”一词源于流行音乐。流行乐坛也已经形成以陈绮贞、苏打绿、胡夏等为代表的小清新歌曲流派,这种“自我疗伤”式的音乐又称“治愈系”音乐。小清新电影的主题曲、背景音乐仍旧延续了这种治愈系风格。胡夏是凭借演唱台湾小清新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主题曲红遍两岸三地。2014年5月上映的大陆小清新电影《同桌的你》,重新改编了高晓松的歌曲《同桌的你》,胡夏以一段清唱开场,清新自然的声线,婉转悠长又伴着淡淡的忧伤,这种独自吟唱更加突出自我,更加符合当今80、90后受众群体对影片“治愈系”的诉求。另外,谈小清新电影就不得不谈作为音乐人的周杰伦自编自导的台湾小清新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他为本片创作了25首原创小清新音乐。这些歌曲与画面融为一体,不但没有被影片扑朔迷离的剧情淡化,反而让观者记忆深刻,这些音乐被广泛运用在电视节目、广告、微电影的配乐中;并且音乐作用于影片的视觉创作,表现出独特的视觉韵律美、朦胧意境、多元时空。[10]
(四)图解式视觉公式与定型化人物公式。典型的清爽、甜美的主人公(桂纶镁、周冬雨等明星)塑造“好学生”形象。这与中国式教育分不开,学业压力一直伴随80、90后成长,他们从小把父母、老师口中的好学生作为榜样。于是,“学霸”(网络热词:擅长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在电影里成为定型化人物设置,比如《那些年》沈佳宜(陈妍希饰)、《我的少女时代》欧阳非凡(李玉玺饰)等等。在剧中还会设置另一类相对于“学霸”的角色――“学渣”(网络热词: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比如《那些年》柯景腾(柯震东饰)、《同桌的你》林一(林更新饰)。演员明星也会成为小清新电影的图腾,其中桂纶镁的“学生妹”形象成为台湾小清新电影的重要标签,在《蓝色大门》《星空》《不能说的秘密》中都有这样的角色设定。
在类型电影中,战争片场景是战场,歌舞片场景在剧场和俱乐部,中国小清新电影的场景主要集中在校园[11]。再比如《小时代》《闺蜜》涉及到大学一定会出现象征着毕业的学士服、学士帽,这些形成了小清新电影的图解式视觉公式。 走出校园,广义上的国产小清新电影为了营造唯美意境,对选景颇为苛刻,往往追求大自然的美:蔚蓝的海边、阳光下的田野、蜿蜒的小径等。如《等风来》程羽蒙在尼泊尔的乡村小溪上与大象玩耍。在角色设定上依旧是清爽、甜美的女主和干净面容的男主形象。他们只是脱去校服,换上白衬衣,承担起初入社会的成长之痛。
(五)情节、叙事主题公式。校园小清新影片情节模式:开场一群在校园相遇的学生,他们稚嫩纯真,看似故事是发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却会巧妙地避开历史政治;故事的发展是逐渐产生情愫的男女主角;高潮是小伙伴一起经历成长带来的痛,在爱情和友情的催化剂下发起一次轰轰烈烈的集体青春叛逆,冲破学校的束缚,冲向自由;尾声以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告终。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同桌的你》都是典型的校园小清新电影。
相对校园小清新电影,广义的小清新电影题材主题上限定相对宽松。近年来,中国小清新电影在保持艺术品质的同时走商业化路线,因此题材上早已突破青春片的局限。故事从学生时代发展到毕业后,时间跨度加长,地点突破校园,虽然身处社会却淡化社会背景,主人公年龄跨度较大,故事更多的关注青年人初入社会的成长体验,爱情与友情两条线索时而交叉时而平行。典型代表作有《小时代》《等风来》。这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上文提到过大陆小清新电影中颇受争议的《非常完美》《山楂树之恋》,因此笔者认为它们都属于广义的小清新电影,依据年份《非常完美》可以看作是大陆小清新电影的开端。
根据“‘种差’加上‘类’结合构成齐全本质的‘种’,这里的‘种’也就是本质定义的定义产物”。笔者总结小清新电影定义:小清新电影是色彩淡雅自然,大量曝光过度的镜头留白,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定格画面居多,治愈系音乐塑造唯美意境;主人公是清爽气质的小人物,故事发生在校园或毕业后几年的时间,剧情绝少涉及历史政治而是关注个人成长,叙事主题通常采用爱情与友情并重的影片。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