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学改编电影脉络
1939年,好莱坞将英国经典小说《呼啸山庄》正式搬上了大银幕,这部文学改编电影在尊重原着的基础上,将惊世骇俗的部分过滤掉,重构出一种世俗神话。首先在电影中,导演选择了劳伦斯?奥利弗作为男主人的扮演者,他高大帅气、英俊潇洒、气宇轩昂。无论从颜值还是从谈吐上看,电影中的希斯克利夫都堪称是位“王子”。但是在原着中,是这样描写希斯克利夫的――“黑的像从魔鬼那里来的”。从这种鲜明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好莱坞电影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在进行改编时就自动将文学小说中那种惊世骇俗的灵魂给过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世俗神话。因为王子和公主的美丽爱情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浪漫的。所以,只有像“王子”般的希斯克利夫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才能够吸引美丽的女主角凯瑟琳的青睐。当然,仅仅是在人物外形上的重构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好莱坞电影传奇类的虚实构造,因为要想为现代人勾勒出一场足够美丽的白日梦,就必须在方方面面做得有血有肉。比如,男女主人公相爱的场所。将原着中本来充满阴森并且恐怖的呼啸山庄,刻画成一座能够孕育美好爱情的“城堡”。电影如此设置就是为了能够凸显这段爱情的美好,男女主人公从小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展现给观众的如同童话般的美好。这也是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脉络特色,就是充满了世俗神话的浓郁色彩。
本来,希斯克利夫只是一个被肖恩先生收养的、被亲人遗弃的、普通的吉卜赛男孩儿,可在电影中,他的身份却被重构成一个不幸的“王子”,他的父亲是中国高贵的皇帝,母亲是个美丽的印度女王。这种在正常逻辑下看似十分荒谬的身份置换,在故事发展中却显得如此恰如其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女主人公凯瑟琳对爱人身份的浪漫想象;也只有这样才能令王子与公主的浪漫爱情故事产生得合情合理,并且浪漫美好。当人们看到帅气的希斯克利夫和漂亮的凯瑟琳手拉手在一起谈笑时,根本想不起这个俊朗的男子其实就是呼啸山庄的一个仆役,所以小说中那种因身份、阶级和社会而带来的压抑气氛根本就荡然无存了。这种偷梁换柱的改编手法,完全继承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脉络,痕迹明显但却温馨美好,能够传递给观众一种正能量。
尤其是在电影的结尾处,电影并没有跟随小说的设定,而是将所有的情节进行重构。小说中希斯克利夫在离开呼啸山庄以后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他再次回到这个毁掉他美好爱情的地方时便展开了自己的报复行为,不但折磨情敌的妹妹也就是自己的妻子,还用尽手段谋夺了这个养育他成人的山庄。但电影却将这些都巧妙地回避掉了,只是让一位风度翩翩的俊朗“王子”胜利归来,目的就是为了找回自己深爱的“公主”,还有那个充满了美好回忆的“城堡”。面对自己深爱的凯瑟琳已经嫁作人妇,他表现得十分无奈。而凯瑟琳也因终日悲伤过度,最后香销玉殒了。在病床前希斯克利夫握着凯瑟琳的手,久久地凝望着他这一生最爱的女人,眼神中充满了悲伤与不舍。在凯瑟琳去世后,他心神错乱,在对凯瑟琳深深的哀悼中熬过了20余年,在这段时间内,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死亡。最终,在一个严冬的初雪深夜,凯瑟琳的幽灵将他呼唤到他们最爱的原野上,他们在死亡中重新相守,用爱情战胜了一切。
城堡对阴森的山庄,丑陋的男仆对俊朗的王子,美丽神圣的爱情对无情疯狂的报复,以上种种都说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性文学改编电影,在对文学原着重构的时候会刻意回避小说原文中惊世骇俗的内容和思想,转用世俗神话而代替,所以令这类电影充满了商业性的味道。不过,从好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的霸主地位来分析,这种重构的脉络并没有太大的不妥之处,毕竟是为了迎合大众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给人以更加积极并且正能量的引导。生活就是场没有导演无法预知结果的电影,我们都是里面的主角,所以在面对外界的不公平对待以及一些挫折时,就应该学会包容学会原谅。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