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魔戒》时代”:彼得?杰克逊
邪典电影中的虚拟现实主义在彼得?杰克逊的电影事业刚刚起步之时,他拍摄的几部小成本影片可以被归之于“邪典电影”,这些电影都涉及大量的暴力情节。以至于人们疑惑杰克逊究竟是对这一类型的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事实上杰克逊本人确实对《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1978)系列电影、《鬼玩人》(The Evil Dead,1981)系列电影、《活跳尸》(Re-Animator,1985)系列电影等充斥着恐怖元素的电影兴趣盎然,抑或只是一种吸引外界注意的手段。而杰克逊对此的解释是他当时所拥有的预算十分有限,由于新西兰本身条件的限制,加之杰克逊还未暴得大名,他在电影的拍摄中不得不克服许多困难,如无法起用大牌的演员,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像样的剧本。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了能保证自己电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杰克逊不得不摸索观众的口味而独辟蹊径,依靠一些血腥暴力的恐怖片来吸引外界注意,从而成功进军商业电影。
一言以蔽之,杰克逊所面临的尴尬是一种时间上的生逢其时和地点上的天公不作美。就地点而言,信息量与世隔绝的特征使其并没有接受过正式而良好的电影教育,去美国学习电影拍摄与制作对杰克逊而言难如登月。而另一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视觉特效技术飞速发展,为杰克逊打开了一扇大门,他敏锐地意识到电影的发展方向将归之于视觉效果产业发展的程度。在这一时期,他所拍摄的最为重要的电影当属《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1994),几乎与此同时,以电脑技术制作的《终结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1991)和《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等影片都引起了巨大轰动,而一向主业为传播和娱乐的巨头时代华纳(Time Warner)也高调宣布将和远程通信公司(TCI)合作开发新千年信息高速公路所需要的软硬件标准,娱乐业与有线经营商的联系空前紧密。这无疑对于全球电影界来说都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宣告。因此尽管杰克逊所拥有的预算仅有不到三百万,他本人也只是一个只会收发邮件的电脑盲,但杰克逊还是倾尽全力,购买了一台计算机和一些相应的软件,在影片中,用数码技术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电影《罪孽天使》是根据真实案件来改编的,案件背后反映出来的也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本身就有着坚固的现实主义基础。然而纪实绝不是杰克逊想要达到的目的。在挖掘案件背后的隐情时,杰克逊浓墨重彩地再现了一种虚幻感。主人公波林?帕克和朱丽叶?休默是两个当时年仅十几岁的中学女生,敏感而冲动,本身就是极其容易产生各种反逻辑、非理性、梦幻或荒诞的念头的人物,由于她们之间发展出了不为世俗所容的同性爱情(而这种爱情又显然不是成年人的女同性恋关系),这种扭曲的关系进一步促使她们产生了各种不正常的想法。在她们互通的信件中,她们为自己营造出了一个虚拟而完美的世界,基督教的势力无法干预她们如胶似漆的爱情。杰克逊就用特效再现了这个天马行空的,诡异而浪漫的心理世界,如高大的城堡,翩翩起舞的朱丽叶等,从中已经可以看到杰克逊为后来的《魔戒》做的艺术准备。然而帕克与朱丽叶的这种幻想打造出来的世外桃源毕竟是脆弱的,在成人的粗暴干涉下,她们最终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由于杰克逊在用充满戏剧性和诗意的叙述方式与奇幻的画面讲述一个合情合理的现实题材的故事方面展现了巨大天赋,他斩获威尼斯银狮,直接促成了《魔戒》的投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