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紫色》相比小说《紫色》存在的局限性
在电影美学理论中,小说改编电影是存在风险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来自导演,他的创作风格和价值观影响着影片的走向,而观众的意识形态也决定着改编电影的命运。在原着中,艾丽斯旨在通过人物命运体现社会的变迁,妇女主义的进步,种族歧视等思想,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而在电影中,种族、女性与宗教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并没有被深刻地揭示,这显然与艾丽斯的主旨是相悖的,这也是改编电影《紫色》的不足之处,当然也是电影技术导致的局限性。
在小说中,艾丽斯浓墨重彩地叙写了非洲的黑人文化传统,并通过西丽姐妹俩的书信,将生活世界各地的受歧视的黑人联系到了一起。耐蒂的信,实际上是作者寻根思想的体现。在影片中,耐蒂的非洲寻根之行被剪切掉,这样导致了黑人与黑人间的联系减少了。再者,小说《紫色》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关于宗教的批判,这也是对种族歧视的挑战,而在影片中关于这样的内容展示几乎没有,西丽本人对上帝的认识都是模糊的,更谈不上批判。最后,在人物形象对比方面,小说中的莎格更具个性,她直言不讳“上帝谁也不是,只是个它”。在西丽心中上帝是救世主。改编电影中这一情节与原着大相径庭,莎格的个性和信仰都有所变化。在电影中,莎格是有叛逆行为的,她对宗教不严肃,因为自己的父亲就是一名牧师,在莎格眼里,父亲就是宗教的代表,莎格的形象与小说相距甚远。影片中,传来圣歌声,莎格与父亲和解。这一情节的变化改变了艾丽斯的初衷,改编电影让莎格皈依了传统基督教。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