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习俗表现形式带来的问题

民间习俗表现形式带来的问题

  影片中有很多这样的镜头,大片的麦田仿佛是一件件艺术作品,麦地中燃烧的烈焰漂亮至极,祠堂、戏台、房屋、关中地带独有的衣服,展示了民间习俗的魅力,这些镜头并不是《白鹿原》模仿西方的电影来拍摄的。电影是在运用中国第五代导演拿手的民间习俗。第五代导演民间习俗的描写,在最开始的时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大众的赞扬,反而《白鹿原》却被大家贬低,造成了这样天差地别的原因是电影与具体时代环境不符合。在民俗习惯取得极大成功那段时期,正是人们追求思想,追求个性,突破传统的时候。民间习俗在这个时候出现正好符合了时代的要求,正好结合了当代人们的需求。很多的现代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仍然受到欢迎,但是已经起不到号召起所有人的能力。《白鹿原》运用民间习俗的表达方式,来描绘一个让人喘不过来气的内容,想要让观众“忆苦思甜”,回想起旧社会的罪恶,这样明显是没有抓到重点,没能抓住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所以就号召不起观众。电影《白鹿原》不能再让民俗电影大放光彩,重点的原因还是民间习俗暗示能力的衰弱,这种表达形式能够展现、暗示的作用效果,但是这样的作用效果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去使用就会失去新意,人们也会对这样的手法失去兴趣。王全安想通过这种表达形式,再一次得到欢迎是不现实的。通过这样的普遍审美特点,文字要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必须突破原有的局限性,让文字有更新的表现手法,电影《白鹿原》民间习俗运用手法都是按照以往旧的东西去生搬硬套,那些暗示手法大家都习以为常,很难不落得一个失败的下场。第五代导演对民间习俗的运用都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艺术手法的,不是完全浮于表面的场面描述。张艺谋电影运用民间习俗手法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渲染环境、营造氛围等目的,环境的描述与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形象还有着很大的关联,就是因为这样,民间习俗电影表现了导演的地位与实力。杰姆逊说:“新时代的文字那些感觉上,仅仅是关于个人的文字总是能反映出深刻的含义。”这不能说明民间习俗电影是想讨好外国的观众,更应该说他是导演的一种能力,一种在心中蓬勃而发,自然而然的能力。时间过去了很久,电影《白鹿原》在民间习俗的刻画上又照搬以前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电影,但是,王全安是有意为之,导致电影本身僵硬不自然,这种手法也最终失败。

  电影《白鹿原》中民间习俗的表现手法已经过时了,已经不能再一次引起较大的轰动,这从侧面反映出,导演王全安还活在第五代导演的影响之下。从电影中一些场面民间习俗的描绘手法,都能看见第五代导演电影中的影子。电影《白鹿原》更想展示的是对局部地区人文的宣传,而不是电影的深度。王全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电影是由陕西的一家大型单位赞助的,该单位的董事长对王全安有着三方面的要求。第一方面是电影要高质量;第二方面不能投入过多的资金;第三方面还要得到很高的票房。在电影王全安看来,这样的董事长和那些只追求利益的电影投资人是不同的,这个董事长更加尊敬艺术,也正是这种鼓励和希望,让王全安没有了顾虑,敢于放手一搏,去刻画他心中的《白鹿原》。但是即使是这样,王全安的电影依然受到了商业化的限制,就像鲁迅曾经说过:“一切的文艺都是宣传,但是宣传并不全是文艺。”

为您推荐

关于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意义及原则

关于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意义及原则   (一)改编的意义   1.扩大民间文学作品的影响   在当下社会背景下,民间文学作品口头传播越来越难,纸质传播非常有限,而电影传播就成了民间文学作品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通..

世纪之交的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世纪之交的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一)几部代表作品简评   1.《花木兰》(迪斯尼动画版,1998)   为了拍好《花木兰》,创作人员仔细研究了中国武术、水墨画,融进中国文化符号。《花木兰》制作成本7000万美元,北美票房..

承前启后的民间文学电影改编――《孔雀公主》

承前启后的民间文学电影改编――《孔雀公主》   《孔雀公主》,北京电影制片厂1982年摄制,根据傣族民间叙事诗《召树屯》改编,主演唐国强、李秀明。在电影中,傣族的风俗得到生动的展现,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召树屯:英俊勇敢..

十七年的民间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劳工”三部曲叙事中的民间生存法则

“劳工”三部曲叙事中的民间生存法则   从电影上看,考里斯马基的电影讲述的是社会下层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主人公的感情世界,但这并不是考里斯马基电影的全部内容,他的电影折射了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生存法则,体现了当时..

民间习俗表现形式带来的问题

民间习俗表现形式带来的问题   影片中有很多这样的镜头,大片的麦田仿佛是一件件艺术作品,麦地中燃烧的烈焰漂亮至极,祠堂、戏台、房屋、关中地带独有的衣服,展示了民间习俗的魅力,这些镜头并不是《白鹿原》模仿西方的电..

不同时期美国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

不同时期美国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   从“傅满洲”“陈查理”到 “李小龙”“花木兰”“功夫熊猫”以及《2012》里的中国军队,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由负面转向正面,由消极变得积极,由刻板化、程式化变得丰满、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