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以及中国小清新电影历史流变
“小清新”最初源起于IndiePop,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一种以清新唯美见长的流行音乐流派。其中“清新”一词通过《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可以理解为这种“清爽不落俗套”的风格。“小”的理解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小资情调”的借尸还魂[1],但本人认为,小资与小清新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群,后者不是对西洋文化盲目崇拜,他们更喜欢朴素自然。另一种说法,“小”代表着小众,即相对于中国的总人口属于小众。因此早期研究小清新族群的学者预言小清新将面临被收编的命运[2],但目前看来却恰恰相反。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这一小众早已不足够小,至少在中产阶级青少年亚文化的层面上,“80/90后以消费登场”,小清新在某种程度上逐步趋向主流文化。[3]151-152
分析我国小清新电影受众成因看,其一,他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成员,由于儿时学业繁重造成对“青春的缺失”,使得他们过早陷入对童年的怀旧;其二,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孤独成长,使得这一群体注重自我内心感受。我国小清新电影为80、90后营造了这种怀旧、自我沉浸、清新不落俗套的氛围,因此广受欢迎。尽管小清新族群相对13亿中国人口来说仍是小众,但分析国内电影市场观影年龄层次,这一“小众”已经成为主流人群,并且仍处于消费能力上升状态,未来的潜力巨大从而保证了小清新电影的商业保险系数和最大投资回报。
台湾小清新电影作为我国小清新电影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蓝色大门》开始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大陆小清新电影发展不可否认地提供了模板式借鉴。大陆小清新电影的开篇究竟是哪一部目前学术界仍众说纷纭,有学者将2007年金依萌导演的《非常完美》作为开端[3];但在百度新闻中搜索,最早使用小清新定位的电影是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4]。也有学者认为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是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清新电影。争论不下,归根结底的分歧在于学术界对小清新电影的定义模糊,这里留下一个讨论议题,后文会详细阐述。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绝对是大陆小清新电影的巅峰之作,一时间怀旧的校园风充斥影坛,之后国内的小清新电影《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会或多或少找到《致青春》的类型元素。目前在我国,小清新电影结合台湾青春片、大陆文艺片的优势,被各大影视公司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小清新模式的商业片。
不仅如此,结合新媒体发展,电影创作大大降低门槛,小清新微电影作品数量惊人,国内各大视频网站搜索总计达到2470部。尽管小清新电影、微电影题材广泛,但整体在叙事、视听语言上仍旧可以总结出可供识别的一系列类型公式。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