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鹿原》改编的机遇与风险
着名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是一件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行为。好处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按照原着的形式去改写。原着小说原来就有着很好的叙事结构,能够给电影带来最基础的框架,和原创相比节省了很多脑力思考。第二方面,因为文学作品本身是出名的,所以在价值观、人生观或历史意义上来说,是具有风采的,改编成的影视剧只要依附着原版小说的实质,不偏离中心,就会取得不俗的成果。第三个方面,着名小说的受欢迎率自不多说,因为其名声在外,所以拥有大量的“粉丝”和追捧者,一旦影视剧制作完成,这些人肯定是第一号的观众源,确保了收入。同样坏处也有两个方面,第一,“理想与现实总是相差甚远”,名篇的文学魅力是电影所不能取代的,人们在充分地感受到了原着的思想与语言魅力之后,一定会把改编的影视剧与原版小说相比,主要的目的是看改编过的影视剧是否能有原来名着的水平,由于这种先入为主的心理,电影的制作者又不能满足所有人对名着小说的场景幻想,就很容易受到大众的批评。第二方面,改编过后的电影能够达到或者超越原小说的能力,那就要求创作者对小说有着强大的把握能力和深刻的了解,创作者对原小说的领悟能力和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科技水平会反映到影视剧成型后的好坏程度。总之,影视创作者应该有强大的场面控制能力以及造诣很深的文学能力,否则,改编过后的影视剧就会失去其精髓,变得有形无神,落得一个“东施效颦”的下场。
小说《白鹿原》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认作核心思想深刻的长篇巨作。在今天提起《白鹿原》,人们会用深刻二字去形容它,“深刻”意味着需要时间去领悟,不能轻易地去掌握,就是因为如此,电影《白鹿原》的改编一直没有进行,大多数知名导演虽有想法,但都是知难而退。导演王全安凭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信念,勇敢地把《白鹿原》带到了电影世界,利用电影中短时间的叙述形式来概括史诗级小说《白鹿原》,期间导演用了删减、缩写等手法,一方面他想要保留原着小说的深刻,另一方面,他对原着进行了删减,制作出了这部150多分钟的电影。然而从社会各界的舆论来看,大多数的人们并不买账,他们并没有从这漫长的150分钟内体会到深刻,报纸、微博满篇的指责和批评,影片的收入与电影的成本最终持平,这样的结果可以用悲惨来形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