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与满足:“镜像”的认同

痴迷与满足:“镜像”的认同

  继弗洛伊德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了他的“镜像理论”。福原泰平对“镜像理论”的解释是:“通过我认同处在我之外部的镜中形象,把我自身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肯定的形象过程。”《小时代》系列电影的受众大多数是青年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观众与剧中的主人公有着相似的感情经历。电影中的故事被大多数观众所熟悉,电影所讨论的话题也都是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曾经或者正在面临的。当观众坐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就好像坐在一面镜子前一样,看着自己演出的故事。电影里人物的设置和故事的发展,就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观众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当初的感觉。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着友情这个主题,在友情与爱情的纠葛中,让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王一川在《大众文化导论》中指出:“观众也会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然后反过来再与人物所体现的动机和价值认同。”

  电影中所展示的就是观众想要的,实质是观众追求的一种现实。麦茨认为,“观众与电影银幕之间的镜像认同关系之所以成立,可以从电影的视听感知特点和观众的心理认同机制两个角度来论证”。电影满足了观众的梦想,观众的心理认同机制使他们在电影中找到了可以替代的东西。《小时代》系列电影满足了青年观众对现实的幻想。美女、俊男,首先从视觉上满足了他们对美的追求。电影中奋斗就能成功的案例,美好的爱情故事使观众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中找到了自己最初对事业和爱情的追求。在电影中,林萧初见宫?常?渴望被他“扶”,在周崇光家看见宫?炒┮路?,这时候那种年轻女性的羞涩与满足,通过各种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人们所希望的。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着就业难、失恋、工作、家庭的压力等问题,各种挫折和坎坷接连不断。人们一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人们的欲望不能被满足,潜意识被压制着,那么观众就会在电影中去寻找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来安慰自己。《小时代》或者说电影这门艺术是一种圆梦的艺术。物质与欲望在现实中对人们的种种打击,是进入镜像阶段的前提,有了这种失落感,才会有在电影中寻找安慰的心理需求。

  总之,抛却电影中所展现的奢华场景,《小时代》还是一部展现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电影。电影成功刻画了年轻人在爱情上的纠葛,在工作和职场中的尔虞我诈,既有着年轻人的梦想,也夹杂着年轻人的烦恼,是一部反映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电影。

为您推荐

满足主旋律电影的三个条件是人物、主题与题材

满足主旋律电影的三个条件是人物、主题与题材。人物必须是表现英雄或者模范,主题必须是弘扬英雄主义或者爱国情操,题材必须是歌颂党的丰功伟绩或时代的思想成就。随着时代的变化,主旋律电影的内涵也在丰富,与普通观众生活..

“在麦茨看来,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众的欲望

“在麦茨看来,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众的欲望,那么影片就是通过自己的结构来间接地反映下意识欲望的结构。”[3] 苏珊?朗格说,电影“像”梦,则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它创造了虚幻的现在,一种直接的幻想出现的秩序。”[4]   ..

星期三》的偶然获奖激起他对电影的痴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星期三》的偶然获奖激起他对电影的痴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不知是赤诚感动天地,还是近几年拍摄技术的成熟,他的DV影片《香火》和《绿草地》居然双双获得国际大奖,这一殊荣使初出茅庐的宁浩声名鹊起。而真正使宁浩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