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饥饿游戏》中的现实隐喻
《饥饿游戏》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影片设计上充满复古风格,故事环境却架空在未知的未来世界,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织下,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隐喻。
在贡品选择仪式上曾经播放了“黑暗时期”因反抗而被毁灭的第13区的影像,那是一个惨不忍睹、充满死寂与辐射的“无人区”,其中“核辐射”与“无人区”的概念,令我们联想到这就是核战争爆发后的死城,一幕幕残酷的记忆再次涌向我们的脑海,假如有一天核战争真的爆发,死城之下,也终将有我们的骸骨。游戏开始之前,真人秀游戏节目的主持人弗雷克曼播放了一段到处在发生爆炸和街巷战的城市画面,一幕幕枪林弹雨和烟雾弥漫,让我们联想到数年前伊拉克战争的混乱画面。这些画面在影片中是用来震慑参赛者们的手段,是统治者赖以树立权威的工具,这样的情节设定似乎在含沙射影地指出某些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他们将战争和武力视为维护权力的手段,却忽略了普通民众的生命,忽略了和平的意义。
故事的作者苏珊?柯林斯有着浓厚的反战情结,这与她儿时痛苦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柯林斯年幼的时候,她的父亲被迫参加了越南战争,残酷的战争在她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之后,看到电视转播伊拉克战场画面的时候,她的心灵再次受到了震撼。她是反对战争的,这种反战思想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她的作品当中。
作者的反战情绪直接倾注在故事的女主人公凯特尼斯身上,凯特尼斯不忍年幼的妹妹面对残酷的死亡之争,自告奋勇地代替妹妹成为贡品。在故事结束之前,她无从知道自己的结局,相信最终的胜利曾经是她本人始料未及的。那么她勇敢地站出来,必然是抱了必死的决心,这是一种对家人的保护,甚至可以将其引申为对平安、幸福和友爱的保护。凯特尼斯仿佛在用自己的生命作为殉葬品去反抗和质疑统治者的残暴和好战。
而在游戏过程中,其他参赛者大多是攻击型的选手,他们主动去杀戮,去算计,只为了消灭他人,让自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在他们心中,自己的“生”必须建立在他人的“死”之上,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便是统治者设定的游戏规则。但即使了解这样的规则,凯特尼斯也并不愿意这样去做,她更多的是在危机四伏、充满阴谋的丛林中保护自己,而不是主动去侵略别人,在她心中,始终坚持我要“生”,而你们不必“死”的潜意识。虽然这在当时的故事环境里形同幻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作者那种反战情绪的影射,她和主人公一起拒绝杀戮,抗拒战争。这样的情绪在第二部《星火燎原》和第三部《自由幻梦》中体现得更加清晰,凯特尼斯经历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困惑,更加向往和平与自由。
抛开战争这样国际化的宏大概念,《饥饿游戏》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一些启发。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经常处于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很多情境之下,故事的结局也需要并且只能是由某个人的胜利和某些人的失败告终。残酷的竞争之中,也会有人主动出击攻击别人,有人明哲保身幻想远离是非,而胜利最终属于谁?必然还是属于如同凯特尼斯这样的选手。凯特尼斯在令人绝望的压力下从未放弃,她不主动伤害,却一直在不懈争取。凯特尼斯不是一名冷血好战的死士,而是一个充满感情的人类,她全力以赴保护家人,在斗争中曾结识伙伴并忠诚于这个小族群。如果要问凯特尼斯最终胜利的原因,可将其总结为三点,出类拔萃的实力,永不放弃的斗志和维护正义的立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的精神。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