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史诗影片中的人性演绎
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一部获得成功的好莱坞史诗影片,都在人性演绎方面做足了功课。我们以着名的史诗影片《角斗士》为例,具体分析电影中的人性演绎。
马克穆斯是罗马军统帅,统领千军万马,在冰冷的武器丛林中过着九死一生的生活,他是一名强大的战士,一名坚不可摧的英雄。而事实上,他更是一位时刻思念着妻子和孩子的普通男人,如同平凡生活中的男人一样,扮演着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他不在乎罗马皇帝凯撒的授权,却清楚地记着他离开妻儿投身战争的具体日子:264天。这样一个具体的数字,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马克穆斯对家庭的眷恋和对家人深深的爱,这象征着一种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光明的行为,这便是心理学上讲的人性之生的本能。
在马克穆斯每一次面对死神召唤的时候,在远征日曼尼的生死决战中,在决斗场上终极较量的时候,他都会抓起一把泥土在手中揉搓,这仿佛象征着他是在为自己的故土家园而奋战,他在祈求家乡的故土赐予他力量。影片用这样的镜头语言向我们传达了马克穆斯的人性属性,他是正义的,是善良的,这便是人性之善的力量。
而影片中另一个经典人物,康默迪乌斯,则象征的是人性之恶的力量。一方面他如同所有的孩子一样渴望着父亲的爱,可当他得知父亲将把权力交给马克穆斯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将自己的亲生父亲闷死在自己的怀里,他渴望占有,一切阻挡他占有的因素,哪怕是曾经爱着的父亲,也要将其毁灭。马克穆斯和康默迪乌斯不同的人性基调注定了他们将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生死较量,这场较量表象上看是政治上的风起云涌,实际上,却是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的生死对决。在故事的最后,马克穆斯击落了康默迪乌斯手中的剑,人性之恶的叫嚣走到了尽头,最终依然是正义打败邪恶,如同每一段经典史诗的传说一样的结局。
马克穆斯之所以能走进人们的心中,不仅因为他无与伦比的力量与智谋,更多的是他对自己家园的责任和对自己妻儿的牵念,影片中曾在不同的情境下五次闪现了马克穆斯怀念妻儿的镜头,他不仅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儿。
同样,康默迪乌斯被人们憎恨不是因为他的黑暗政治谋略,更多的是因为他残害了自己的父亲,残害了妇女和孩子,这种对弱势群体的无良毁灭,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他产生仇恨,也让人们对马克穆斯的仇恨更加感同身受,只因他的种种劣迹,挑战了人性的底线,他将人性之恶演绎到极致,便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魔鬼。 影片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角色,那就是凯撒的忠实奴仆阿昆,阿昆最初在邪恶的阵营,可在故事的最后关头,他没有遵从康默迪乌斯的命令,而是命令士兵们把剑插入剑鞘,给影片维系了一个平等的结局。阿昆由恶转为善,影片中没有交代他转变的原因,但我们知道阿昆已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阿昆是一个弃暗投明的典型代表,他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概念:一个人只要良知未曾全部泯灭,总有一天会被人性之善所感化。阿昆的形象在召唤每一个身处迷途中的人,早日放弃邪恶,回归正途,给身处迷途中的人们更多信心,用善去感化他们。
我们分析了影片《角斗士》中的人性演绎,很多成功的史诗类影片都如同《角斗士》一样,将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淋漓尽致地赋予影片中的正面形象与反面形象。影片的高潮便是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的最终较量。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