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视觉文化意义
微电影给网络时代的受众带来了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影像”选择,其视觉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微电影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视觉文化样式。微电影的产生与流行是以传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前提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了传播的概念和意义,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变革和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的历史变迁就是视觉文化的演变进化史。新媒体以互动性、个性化、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成为当代视觉文化的又一主要传播载体。传统“可视化”因素经由网络媒体更能发挥它在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从图片、图像、视频、广告、虚拟图像等,再发展到当下的微电影,可以说微电影就是在网络新媒体基础形成的一种新的视觉文化传播样式。
第二,微电影观看行为中的互动性交流,易于建立与受众的粘性关系。微电影的互动性不仅仅表现在受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帖、分享来表达自己对影片的喜好,而且可以形成二次或多次传播,把受众的无限创造性包容进来,比如有些微影片曾在自己的企业或官方网站设立论坛,供用户上传自己的电影剧本。这种交流不同于传统影院模式电影的感性交流,它更深入,互动更彻底,这是微电影最为重要的意义所在。
微电影观众互动,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那就是更容易密切品牌与观众的关系,建立品牌的粘性。传统的影像,如电视广告,一般时间很短,大多不超过20秒,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很浅,受众多停留在浅层性内容或情感交流的层面。微电影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有的甚至有四五十分钟,可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再加上好的情节设置,可以渗透关于品牌的相关信息和精神,潜移默化地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使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更深厚的关系。排除更强的营销因素,微电影传达的社会共识或精神理念,一样可以达到这样的互动效果,彰显其社会价值,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也使得微电影传播更具长尾效应。
第三,微电影的视觉创造更具广泛参与性,消除了传统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实现了草根的狂欢。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从“镍币”影院到现在的“宫廷式”影院,从以前的机械胶片电影到目前的数字高清电影,从2D到3D、4D,从电影制片人、电影发行商到影院经营者,都在尽可能地借助技术和外部资源创造出一种视觉作品。因此,电影一直是一种视觉艺术,只有极少数专业人士才能创造出来。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我们只是这些视觉艺术的消费者。微电影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格局,普通大众只要有一个想法,都可以制作一种视觉。UGC作品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随处可见,这些草根作品同样可以吸引数万甚至数以百万计的点击和浏览。与传统的影视作品相比,微电影是彻底接地气的视觉作品,使得视觉艺术走向了大众文化的立场,是草根的狂欢节。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