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产生的背景
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传播现象,微电影的产生是在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体说来,不外乎如下几个主要因素。
第一,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网络碎片化使得“微视频”成为互联网用户视频消费的新宠。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视觉文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代机械化工具尤其是电子媒体的出现和发明,更使我们处在印刷、电影、摄影、电视、广告等视觉符号的轰炸之中,生活在一个被视觉文化包围的世界。电视艺术的崛起,得益于视觉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人的日常媒体消费时间被观看影视作品占据。进入网络时代,各种网络媒体,如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使得人们大块的时间、空间和注意力等被切割,变得支离破碎,碎片化成为网络时代社会最显着的特征之一,而各种网络工具的使用,让我们的社会关系、知识、深刻理解和记忆力也碎片化了。网络碎片化的一个后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网络时代的技术性改变,特别是现代人的时间被无限切割,观众的收视习惯已经碎片化了。相对于传统视频,“微时间”“微内容”的微视频适应了观众碎片化的需求而成为新宠。
第二,科技进步使“微视频”生产的技术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高端专业摄影摄像器材使视频拍摄更加清晰、自然,不断推动技术下移,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相关的设备和技术,技术的平民色彩越来越强烈。微电影拍摄不再局限于高清视频摄像机和其他先进的专业设备,用普通相机、手机同样可以拍摄令人满意的视频作品。相机或手机由于体积小、方便携带、价格低廉等特点受到微电影制作者的一致好评。技术环境的不断改善,使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微电影制作、出版中来,甚至许多普通百姓也热衷于拍摄微电影,大大增加了微电影原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互联网、通信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升级,尤其是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推动了移动影院(手机电影)的发展。同时,观众在收视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作为更方便的观众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在新的背景下,技术环境的改善,推动了“UGC”网络视频业务的蓬勃发展,为微电影的制作和发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网民数量尤其是社交网站、微博等用户的不断增加,“第二屏幕”的增长,预示着用户的收视转移。以互联网平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平台为代表的“第二屏幕”,使观众告别了必须窝在电视机前收看电视剧的日子。观众在“第二屏幕”观看视频后,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进行讨论、分享。这在16―24岁的年轻人中特别流行,其中超过一半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人,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人,社交网站网民规模为2.88亿人。中国网络视频网民用户数达到3.89亿人,网民中上网收看视频的比例为65.8%。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呈现出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2013年5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显示,微博已经成为视频用户较为重要的分享目的地,有49.0%的视频用户分享过视频。当前相当多的视频网站、社交网站以及微博都有着方便快捷的分享功能,网络视频用户有相当高的积极性进行视频的分享。该报告同时显示,仅有22.2%的视频用户每天收看电视,高达61.6%的视频用户每周收看电视还不到一天,超过一半的网络视频用户通过网络收看电视剧。这表明电视媒体已经部分被网络视频所替代。网络视频避免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众多缺点,很好地迎合了用户的需求。
众多调查数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屏幕”最终会成为人们在收看影视作品时的首要选择,人们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第二屏幕”上,这为微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