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
纵观好莱坞电影史,其所刻画的中国人的形象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嬗变。
(一)中国人的形象被完全丑化、妖魔化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人形象的刻画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默片。电影塑造了中国人的刻板、老套、顽固形象,出现在银幕中的多是下等市民、妓女、廉价劳工、吸毒者等负面的陪衬角色,通过对中国人形象的抽象化、简单化、刻板化,弱化了中国人的民族特点和个性特征。在早期电影中,中国人形象被极度丑化:愚昧落后、阴险狡诈、凶狠残暴,男人缺少阳刚之气,女人风骚浪荡。中国人被构想为对白人构成巨大威胁的野蛮的“他者”,“黄祸论”基本框定了中国人在当时好莱坞银幕上的形象。“傅满洲”是好莱坞电影中集各种邪恶于一身的“黄祸”形象的代表。从1929年开始,好莱坞拍摄了一系列以“傅满洲”为主角的影片,引起巨大轰动,“傅满洲”成为家喻户晓的银幕形象。“傅满洲”是一个性格残忍、诡计多端的中国博士,他把自己关在幽闭的环境中,调制稀奇古怪的毒药,并设计残酷的刑罚,绑架、折磨和杀害无辜的美国人。“傅满洲”极度地丑化了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被妖魔化,成为邪恶的化身。“陈查理”是另一个被丑化的中国人形象,好莱坞拍摄了近50部以华人警探“陈查理”为主角的系列电影,银幕中这位华人警探举止笨拙滑稽、言谈矫揉造作、缺少阳刚之气。电影通过丑化、妖魔化中国人的形象,塑造腐朽、落后、愚昧的中国文明,彰显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为西方国家侵略中国披上一层合理化、正义化的外衣。
(二)中国人的形象被部分丑化,但被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时期(20世纪初到70年代)
进入20世纪以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开始有正面的描写,但通常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这个时期的电影中呈现的跨越种族的爱情往往是黄种男人对白种女人仰慕,黄种女人对白种男人投怀送抱,白种人是凌驾于黄种人之上的征服者和控制者。影片《落花》(1919)中的男主角程环是一位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中国人,他爱慕白人女孩露西,却不敢表达;《阎将军的苦茶》(1933)中的阎将军对白人女性梅甘充满了仰慕之情。他们对白人姑娘的爱情都以失败告终,最终自杀。影片表层叙事结构背后隐藏着种族主义的性禁忌,黄种男人和白种女人的结合被视为禁忌,凸显了白种人凌驾于黄种人的种族优越感。电影中的程环躬背弯腰、耸肩缩项、经常出入大烟馆,他是精神和身体羸弱的“东亚病夫”的象征;阎将军则专横跋扈,信仰军队、军权和扩张,并强行纳比自己小很多的女生为妾,是封建专制的象征。程环和阎将军成为美国人眼中“腐朽没落”的中华文明的象征;白人女性则是美国所宣扬的西方先进文明的象征,两个中国人仰慕西方女性未果后自杀,是当时美国人意淫中华文明最终走向灭亡的表现。 根据美国作家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地》(1937)塑造了勤劳朴实、坚忍顽强的中国农民的形象。女主人公阿兰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在饥荒年代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通过辛勤的劳动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影片对中国农民虽然有正面的描写,但整个影片充斥着干旱、饥荒、战乱、抢劫,中国农民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痛苦挣扎。阿兰命运坎坷、逆来顺受,结婚后成为生孩子的机器和会说话的牲口,面对丈夫的不忠,只能默然承受;阿兰的丈夫王龙思想陈旧、盲目地固守着土地,当经历重重磨难重新富裕后,又开始续弦纳妾,他是父权社会的典型代表;而小妾和小儿子的乱伦进一步丑化了中国人的形象。在封建专制、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麻木愚昧、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民,自然成为需要保护和拯救的对象。美国以救世主身份自居,悲天悯人地看待这些在宗教信仰上未开化的中国人。影片极力夸张中国人的负面形象:裹小脚、抢劫、纳妾、乱伦,彰显美国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优越感。
(三)中国人的形象逐渐变得正面、积极,具有进取精神,但融入了美国的精神和价值观,成为美国化的中国人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世纪70年代开始,李小龙以“功夫”风靡西方世界,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逐渐转向正面。《龙争虎斗》(1973)中李小龙俊朗的外表、健硕的身体、高超的武艺树立了中国男子的正面形象,走出了中国男人猥琐、软弱无能的形象窠臼。此后好莱坞出现了一系列的武打电影,如《血仍未冷》(1998)、《尖峰时刻》(1998,2001,2007)、《龙之吻》(2001)、《功夫之王》(2007)等,影片中的中国人武艺高强、伸张正义,但他们通常角色类型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