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元素与中国内地电影结缘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创作的关键,是它能把自己本民族优秀的民族元素完美地、巧妙地融入电影中。在很久以前,中国内地的创作者就巧妙地把一些带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故事、信仰以及一些我们本民族的娱乐元素加入到内地电影里,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第一部把民族元素融入其中并取得了成功的电影是《难夫难妻》,它是我国第一部故事片,于1913年由郑正秋导演。《难夫难妻》主要写的是带有中国民族元素的封建的买办式婚事。作者通过对这种仅仅通过媒人简单的介绍把两个并不认识的人结合到一起的封建买办式婚姻的描写,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也使民族元素与中国内地电影结下了缘。大量的带有民族元素的中国内地电影开始涌现,如20世纪20年代的《西厢记》,30年代的两部优秀电影《春蚕》和《姊妹花》,40年代的《小城之春》以及50年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和《林家铺子》等。80年代和90年代电影中融入民族元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把最具民族代表的唱民谣,打腰鼓以及把结婚形式等元素融入电影中的《黄土地》;融入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京剧的《霸王别姬》;融入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婚礼和丧礼的《红高粱》以及融入中国民族特色元素皮影的《活着》。进入新世纪以后,内地电影对民族元素的应用也获得很大的发展,它在融入民族元素的时候,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展示所处时代的背景,它们更注重对主人公的性格进行描写,代表作品有《花样年华》《图雅的婚事》《天下无贼》以及《千里走单骑》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