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中的文化渗透与冲突
(一)美式文化的渗透
1.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
任何一部电影都会有其所宣扬的主题。美国人所拍摄的这部《花木兰》是在中国古典文学故事基础上进行的改编,也是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再现。主创者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决定了电影拍摄的倾向性。中国的观众不能指望美国人的作品忠实表达出对中国传统的尊重,并且不能在欣赏过美式幽默过后对其倡导的文化价值观不加思考地认可。就电影本身而言,影片对正反两派角色塑造是成功的。正派角色,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外形上纤细柔弱,内心无比刚强。从军后的心路历程变化也刻画得十分明显。《木兰辞》对此的记载也是如此。但该《花木兰》的编剧对木兰在家中的初始状态的描述却违背了中国的传统,木兰身上体现出了美国人那种豪放不羁,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精神状态,这也为后面所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埋下了伏笔。反派角色的表演也让观众印象深刻。狡猾奸诈的丞相,刚愎自用的校尉,蛮横粗鲁的战友,心狠手辣的单于军队,昏庸无道的皇帝,所有木兰从军途中遇到的人都是对正派角色木兰形成阻力的因素。唯独一个虚拟存在的祖先使者,一个麻烦不断、口无遮拦的小龙对木兰进行着有限度的庇护和抚慰。这样的情节设计就足以凸显出木兰性格的强大,表现出的木兰旺盛斗志完全得益于其乐观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而木兰在大敌当前之时,表现出了英雄的另一特质,冷静果敢,巧妙利用雪崩阻拦敌人,拯救同伴。后期的情节发展自然也少不了孤身救主的场景以体现其孤胆英雄的身份,在荣华富贵面前又显出无比谦卑,功成身退后也有美男相随。英雄电影中常见的因素几乎全部都在。
观众的审美逻辑决定着对影片的理解程度。一方面木兰这个角色似乎只有通过这样的塑造才可以使后面的电影情节显得更为合理,对于影片的定位如果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那么一个男孩性格的木兰代父从军的事实,完全就是其释放内心天性的一种个人行为。但另一方面,中国观众如果对于影片定位的理解是“代父从军体现传统孝道”那么就会发现逻辑理解上的矛盾。要清楚识别是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是中国孝道的精神内涵就需要观影者具备跨文化的能力。具体操作就要从影片对白的特点去进行辨别。这就涉及了语用学问题,即更为细化的语用差异,如称呼、问候、介绍、寒暄、告别、请求、询问、提议(供)和道歉等言语行为。(王得杏,1990)通过“对比”的方法,理解这些语言形式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实施言语行为的异同。(何兆熊,2007)而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知识的逐步普及使人们更自觉地注意语言使用环境和场合。(胡文仲,1992)在加强了这方面的认识后,动画电影欣赏这种跨文化行为就能更好地使观影者对文化价值进行鉴别和区分。 2.勋章的象征意义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叙述,Id have to bring her home with a medal to get back in the temple.除非她是英雄我才能回来。勋章medal是极具西方特色的表达方式,奖励得胜凯旋的英雄,授给有功者的荣誉证章。勋章起源于古代欧洲,为了区别在战场上的骑士,产生了勋章的标志制度。每一个贵族都会设计出一个独特的标志,制作在他的盾牌、外衣、旗帜和印章上。像法国的骑士勋章,是法国的一种荣誉勋章,由拿破仑创立,原来主要用于在战争中立下功勋的法国公民。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勋章”是不存在的,皇帝表彰英雄或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会直接赐予名号、加官进爵或者立碑篆文。
3.关于三明治的成语
当军营里不友善的士兵见到木兰时,讲道:“Yeah,'cause I owe you a knuckle sandwich.”句中的sandwich(三明治)显然是西方特色的词语。
4.《圣经》的引用
影片对白中有古英语的引用,如:Lets move it. Rise and shine.快起来,别偷懒了。在该句中rise and shine是源于《圣经》。
(二)典型的文化冲突
1.影片对宠物狗的正面刻画
西方人对宠物关爱备至,把狗当成家庭成员者更是大有人在。木兰在召唤其宠物狗时使用的是Little Brother和Smart Boy。宠物狗的出现是西方文化的一种映射,将狗拟人化,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以“兄弟,小家伙”相称。当然,此处情节也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对狗的认识多为负面的,贬义的使用常见,如“走狗、狗仗人势”等。影片中可爱温顺的宠物狗形象是典型的西方思维体现。
2.顽皮奶奶形象
影片的中段有一个场景,老奶奶拎个蟋蟀笼子满街跑。这一场景的设计完全符合美国文化特点。在美国文化中的老年人都是人老心不老,许多老年人更会在六七十岁的高龄仍坚持工作,赚钱享受生活,穿着打扮时髦,行为举止如同年轻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奶奶级的人要有长辈的范儿,否则会被认为为老不尊、老顽童,这代表着极少数的老年人群体。同时,对于蟋蟀的定位也不准确。蟋蟀的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多是被放在密闭容器或竹笼之中,以富家子弟的玩物身份出现,从没有过幸运的象征,更不会被一个老奶奶放在鸟笼子里招摇过市。
3.调侃中国女性形象
忽略上述例子中老奶奶是女性的方面不谈,只是把那看成对老人的定位的话,那么影片后面的片段却是在赤裸裸地用戏谑调侃的口吻表述中国传统对女性的压迫与约束。当媒婆问到妇有“四德”指的是什么时,木兰回答道:“妇德是谦虚,而妇言是少说话。妇容是和悦,还有妇力……是妇功,妇功意思是服从。”而《周礼、天官、九嫔》里,中国传统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言语(指有知识修养,说话得体,言辞恰当);其次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治家之道。美国现代社会由于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在影视作品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里歧视压迫女性的做法持有批判的态度。但是,完整准确而非断章取义的创作精神应该是国际影人所秉持的准则。任何歪曲历史和对于别人过去揪住不放的做法都不能体现出其作品的进步性,更无法传递正能量,不值得国内影人借鉴和参考。
4.对于中国传统的颠覆
木兰父亲对木兰讲过的一句话与中国古代传统格格不入:“我们都指望你替花家光宗耀祖呢!”重男轻女是中国陈旧的传统观念,普通家庭只会寄希望于男性后代去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而对于女性的要求略显简单,传宗接代,三从四德,相夫教子。之所以《木兰辞》被历代中国人传诵,就是因为其故事人物的反传统特色,女性要隐瞒身份去行使原本男人的职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