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帮题材微电影兴起的文化思考
微电影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神秘感和封闭性,给了大众更多展现自己才华和想法的机会。它使得电影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体现的文化也更加多元化。
(一)反映了东北地区文化
相同地域的不同题材,虽侧重点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最终体现的都是这方水土的文化魅力。东北乡村题材的电视剧,生动自然、贴近生活,展现了新时代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东北农民的精神世界。东北黑帮微电影仍然以东北作为审美对象、表现对象,大多沿用乡村电视剧的表现手法,东北人原汁原味的本色演出,具有东北风土特色的人物造型,幽默滑稽的地方语言,使得东北黑帮微电影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东北人的豪爽、尚武、重义的性格特点,以及狡黠、利己的小农意识。红砖房、柴草垛、玉米地、热炕头、大棉袄、狗皮帽子随处可见,“大妹子”“咋整”“干啥”等东北方言贯穿始终,人物形象及动作行为的丑化呈现,为观众们展现了快意恩仇下的东北文化。
(二)体现了平民草根文化
微电影让传统意义上的受众群体――观众,有机会成为电影的制片人、导演、摄像、演员等。他们以平民的视角关注民生,体现平民的草根文化,从而也更容易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受到人们的追捧。东北黑帮微电影把黑帮以道具的形式嵌入到叙事之中,将平凡的主人公在遭遇黑帮后,发生的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搞笑经历浅显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并通过网络平台开放地、即时地与观众进行互动,实现了影视艺术的真正平民化。如《小金刚》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东北农村小伙儿为救心爱女孩而被卷入到一场黑帮的夺宝战中的搞笑故事,主人公最终不仅练就了神功,还掳获了美人芳心,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完满的乡村“草根秀”。
可见,东北黑帮题材与微电影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大范围地展现了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同时也成就了电影平民化的转变,增强了影视艺术开放性与互动性。但随着东北黑帮题材微电影的兴起,微电影的低门槛与黑帮题材的暴力性也逐渐将其缺点和弊端暴露出来。
1.非专业人员创作的微电影质量普遍不高
虽说微电影的核心就在于原创,但没有受过影视专业训练的非职业导演、非职业演员拍摄完成的影片质量确实有待提高。拍摄机器过简导致画面模糊、粗糙;拍摄人员的非专业化致使画面抖动、布局不和谐,故事逻辑性差,叙事凌乱拖沓,缺少后期的调色与修改等。
2.黑帮题材影响对东北文化的认识
电影的拍摄一方面迎合着观众的需求与喜好,一方面又用影像中行为和观念影响着观众的价值取向。黑帮电影中渲染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让人混淆虚构世界和现实生活;黑帮成员的兄弟情义、凶狠好斗、叛逆不羁也容易误导人们的行为评判;特别是对心智并未成熟的青少年影响更为巨大。在东北黑帮微电影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爆粗口已经成为东北黑帮题材的必备元素,似乎不骂人,不说几个脏字就不算东北人,就不算黑帮分子。另外,犯罪、暴力、背叛等内容也常混杂在影片之中。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造成观众的错误认知。如《现世五福星》中五个异姓兄弟,为兄弟情舍弃了爱情,并在最后的与黑帮厮杀中大获全胜。其主旨在体现狭义的重情重义、肝胆相照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缺失。
东北人体形上的高大魁梧,性格中的粗犷尚武,本就容易使人心生畏惧;20世纪末轰动全国的东北两大黑帮头目――乔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