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旁白语言的介入现象总结

影片旁白语言的介入现象总结

  依据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剧本中旁白语言作为分析研究语料,通过如上的具体影片语句分析,运用介入评价系统框架下的各个子系统对甄选电影的对白语言样本进行统一细致分析整理,对介入现象的分布进行统计。

  依据所整理的结果来看,电影旁白语言中存在相当多数量的介入现象,对比压缩和扩展声源都占有一定比例。在比例上,扩展的较之压缩的多出很多。说明电影旁白更倾向于使用扩展声源。这使得影片的旁白更客观介入,从而表达出对影片故事的客观描述。如片头有一句非常典型的扩展介入旁白语句:

  It wa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she was bored.

  (那是个周六的午后,她无所事事。)

  影片的这句旁白恰当表达出玛丽的心情,生活状态,在周末的下午都无人陪同,正是她有些孤独和郁闷的原因。这句话同时兼顾了归属扩展介入和声明压缩介入现象。

  影片旁白中比例最大的是体现在扩展系统中的归属范畴,如:

  It was shopping day and Mary sat patiently.

  (今天是采购日,玛丽耐心地坐在一旁)。

  这句便隶属于典型的归属扩展介入范畴。说明电影的旁白语言很少使用第一人称,而是以第三人称为主要表述方式,大多为Max was,Mary was,It was (马克思曾经……玛丽曾经……)等外部扩展介入来阐述情节。从而给影片带来一种真实、客观的基调。

为您推荐

共生的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

共生的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   李安改编的电影,最大特色和优势体现在其中和谐共生的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总体看来,李安改编影片在内容上大多忠于原着,故事发展脉络符合原着的情节发展,表现出对于原着叙事的基本忠实。而..

影片人物对原型的超越:人文主义的胜利狂欢

影片人物对原型的超越:人文主义的胜利狂欢   然而,马克的“哈姆雷特”式形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被导演赋予了创造性新意。在对哈姆雷特的超越中,马克的形象彰显了人文主义者的成长新貌。而幕后的神秘人则被塑造为甚..

影片主要人物的原型形象及其隐喻

影片主要人物的原型形象及其隐喻   原型批评(即神话批评)诞生于20世纪初,兴盛于50年代,是20世纪最重要的批评方法之一。它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所谓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1]“原始..

影片中的视觉隐喻

语言的理性探讨与感性叙事

语言的理性探讨与感性叙事   小说的叙事语言不同于电影的表现性语言,小说作为文学文本决定了其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想象性、抽象性、审美性等特点,更多的是有一个时间线索穿插在其中,引导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空间的空白..

影片对原着中人性阐释的忽略

影片对原着中人性阐释的忽略   严歌苓的小说关注人性的本质内涵,探索种种生存困境中微妙丰富的人性。《陆犯焉识》将目光投向中国最灰暗的时期,企图通过对知识分子人生际遇的书写及精神世界的探寻去洞察政治压抑下的..

影片对原着中女性意识的解构

影片对原着中女性意识的解构   电影《归来》首先对原着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消解。严歌苓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其对女性主义精神的独特见解。首先,她注重挖掘女性身上的雌性内涵,并以一种“弱者不弱”的悖论模式来颂扬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