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实与文化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电影《海洋之歌》当中塑造了多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形象特征具有可感可知的艺术真实性,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动画片当中扁平化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手法在欧洲动画电影中十分常见。不同于好莱坞动画电影中代表美国文化的类型化人物形象,欧洲动画电影追求情绪的抒发与艺术真实性的塑造,有时因为过于注重情绪与思想的表达而忽略了故事情节的复杂性与严谨性,这一点也是欧洲电影艺术有别于好莱坞电影商业性的重要艺术特征。同时,这样的创作方式也缘于爱尔兰导演汤姆?摩尔创作思想中深刻的民族化创作思想以及其电影创作对于电影艺术现实意义的追求。《海洋之歌》是导演汤姆?摩尔借爱尔兰民间故事为叙事框架,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爱尔兰民族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则表达了自己在旅行中亲眼目睹人们在海滩上捕杀海豹的痛苦情绪体验,企图借着如同童话一般的海豹精灵的奇幻故事,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海豹的可爱之处,引起观众对于自然生态主义的情感共鸣。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导演情绪的载体,正是需要通过与人物形象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够深刻理解导演汤姆?摩尔在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和每一句民谣旋律中的呼吁人们热爱和平热爱大自然的自然生态主义理想愿望。 母亲布罗娜温柔体贴,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从影片一开始的对于儿子本的万般呵护,到为了全家人的安全和幸福而诞下西尔莎后的离开,布罗娜性格中的温柔与坚强并存,呈现出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和母亲形象。
父亲康纳沉默坚强,但也有人性中脆弱的一面。在布罗娜回到大海中诞下女儿西尔莎时,康纳不顾一切地跳入海中搜寻布罗娜,最终只抱回了披着海豹皮外衣的西尔莎。在失去妻子以后,康纳没有一味地消沉,也没有将布罗娜的离开迁怒于西尔莎,带着一双儿女继续生活在灯塔之中,似乎他心中仍然坚信着布罗娜会回到他身边,会回到这个家庭。康纳也会偶尔失落脆弱,到酒馆买醉排解苦闷。片中塑造的父亲康纳的人物形象正如现实社会中的众多父亲形象一样,并不完美,但是他对于家人无私的爱、给予他们生活的力量和勇气,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本聪明勇敢,富有爱心,但又调皮捣蛋、思想幼稚。本作为西尔莎的哥哥,曾经和怀孕的母亲一同期待这个小生命的到来,本口中信誓旦旦地说着他会成为一个好哥哥,但是母亲的突然消失与西尔莎的出现搅乱了本原本平静的生活,他开始偏执地以为母亲就是因为生下西尔莎才会消失不见的。所以,影片中一开始的本对西尔莎并不友善,可以说处处刁难西尔莎,对她没有耐心,以捉弄她为乐趣,他并没有成为他口中的那个“好哥哥”。随着西尔莎吹响母亲留下的贝笛,口中吟唱起那段古老的旋律,直到最后西尔莎被猫头鹰吸走记忆、情绪和灵魂险些成为石头人。本才猛然发现母亲消失已是既定的事实了,西尔莎才是自己现在最应当珍视的家人。本出于本能开始了精灵森林中的探险,开始了解救西尔莎的冒险之旅。影片对于本的性格刻画符合这个年龄段男孩的性格特征,喜欢调皮捣蛋又思想幼稚。对于本的性格刻画,影片并没有陷入好莱坞动画电影所惯于呈现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中,并没有将本刻画为小英雄形象,他在影片当中是一个真实可信的男孩,他体内的勇气与爱并没有被过分夸大,对于妹妹西尔莎,对于自己的爱犬,他所表达的情感都是真实的,很容易得到观众的理解。
海豹精灵西尔莎天真善良,有着这个年龄段女孩的性格特征,深爱并依赖着自己的哥哥本。在吹响母亲留下的贝笛后,西尔莎看到了空中出现的如萤火虫一般的点点光亮,飞舞的光亮指引着西尔莎找到了自己的海豹皮外衣,穿上海豹皮外衣的西尔莎重新回到大海中,变成了一只白色的海豹。西尔莎从一开始不知道白色的海豹皮外衣的功能,到穿上外衣后重新变回海豹带给自己的归属感,再到利用自己的歌声帮助其他被石化或迷失方向的精灵重新找到回家的路,西尔莎一直都以一种纯净的心灵感受周围的一切。面对哥哥本的捉弄,西尔莎没有埋怨,依旧爱着本;面对本企图甩掉西尔莎自己重回灯塔,西尔莎紧紧地跟在身后,依赖着他。影片中的西尔莎被注入了纯真善良的性格特征,瘦弱微小地存在于画面当中,面对黑暗的恶势力又能够以一种勇敢纯净的心灵面对,西尔莎时时刻刻在影片当中博取着观众的怜爱和情感共鸣。
《海洋之歌》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保持了欧洲电影一贯的创作路径,面对好莱坞动画电影中塑造的众多类型化的承载着拯救人类的宏伟使命的少年英雄形象,本与西尔莎被刻画得极具真实感,本并非美国文化所力推的少年英雄,他只是一个出于本能拯救自己妹妹的少年,而西尔莎对于拯救其他受困的精灵更是一种无意识的表现,吟唱出那段古老的旋律只是其内心情感使然。因此,《海洋之歌》立体丰满的人物性格特征让好莱坞动画中的类型化扁平化人物相形见绌,欧洲动画电影追求的人文关怀与艺术性让这部电影具有浓浓的人情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