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中电影片名翻译的实质
模因(gene)一词最早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着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模因论或模因学认为,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则通过模仿而传播。作为文化传播单位,模因的表现形式繁多,像“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样式、房屋建筑样式、链式信件和电子邮件病毒、宗教”等等,传播开来就是各种各样的模因。(Blackmore,1999)[1]
首次将翻译和模因论结合在一起,提出翻译模因论的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认为模因在同一文化中以语言为主体进行传播,若要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便需要翻译,翻译是模因的生存机器。理想的翻译是直接把源语模因完全复制到目的语模因中,但由于模因存在变异性,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通常会结合不同的语境,组合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实际情况并不会那么理想[2]。
道金斯认为一个成功的模因有三个衡量标准: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3]。保真度指的是一个模因要能够被精准的复制,即其精髓本质能够被准确完好的复制保留下来;多产性指一个模因的复制品数量众多,其复制速度越快,复制品被广泛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长寿性则指模因的复制品的存活时间,存活时间越长,被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4]。能够被广泛复制且存活时间较长的被称为强势模因,反之,复制能力差且存活时间短的模因被称为弱势模因。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充分了解原电影片名信息后,成为了原电影名模因的宿主;之后,译者对原片名进行解码,将其转换成目的语,译者身份也从源语模因宿主转换成解码者和传播者。在电影片名译名中,能被广泛传播且生存时间较长的被称为电影片名强势模因,相反则称为电影片名弱势模因。笔者认为,电影片名英汉翻译过程的实质是译者创造强势模因的过程,以实现电影的汉译片名模因在最短的时间内感染最多的目的语宿主,激发观众观看欲望的目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