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错位
由于文化渊源和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电影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西方文明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多面临海,这种海洋文明带给人们的是开放的社会模式,勇敢、进取的民族特征。因此西方人喜欢挑战、冒险、标新立异。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大河文明带给人们的是坚忍、保守、谦虚谨慎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不同的文化价值在电影片名中的体现,需要译者在翻译片名时,必须要应对不同的文化内涵。首先要尊重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诠释它,才能缩短两国的文化差异。
然而在现阶段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却出现了文化错位的现象。例如,Rambo: First Blood, 被译为“第一滴血”。而“first blood”在英语中是“首战告捷”的意思。另一部电影Pumpkin Eater,一个译名是《吃南瓜的人》,另一个译名是《太太的苦闷》。实际上,电影片名来自一首歌谣:“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说的是,彼得――一个吃南瓜的人,娶了老婆不养活她。结合电影故事和片名出处,后者更适合。
我国的影片在走向国际舞台的时候,也出现了片名翻译不当的情况。《霸王别姬》是借用楚汉相争这一历史事件,描写师兄弟之间感情纠葛,最后酿成悲剧的故事。翻译成Farewell My Concubine(情妇、姘妇),不但没有体现出历史文化的底蕴,与剧情也有差别。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电影片名不可避免地反映它所属的文化特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