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错位

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错位

  由于文化渊源和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电影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西方文明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多面临海,这种海洋文明带给人们的是开放的社会模式,勇敢、进取的民族特征。因此西方人喜欢挑战、冒险、标新立异。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大河文明带给人们的是坚忍、保守、谦虚谨慎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不同的文化价值在电影片名中的体现,需要译者在翻译片名时,必须要应对不同的文化内涵。首先要尊重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诠释它,才能缩短两国的文化差异。

  然而在现阶段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却出现了文化错位的现象。例如,Rambo: First Blood, 被译为“第一滴血”。而“first blood”在英语中是“首战告捷”的意思。另一部电影Pumpkin Eater,一个译名是《吃南瓜的人》,另一个译名是《太太的苦闷》。实际上,电影片名来自一首歌谣:“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说的是,彼得――一个吃南瓜的人,娶了老婆不养活她。结合电影故事和片名出处,后者更适合。

  我国的影片在走向国际舞台的时候,也出现了片名翻译不当的情况。《霸王别姬》是借用楚汉相争这一历史事件,描写师兄弟之间感情纠葛,最后酿成悲剧的故事。翻译成Farewell My Concubine(情妇、姘妇),不但没有体现出历史文化的底蕴,与剧情也有差别。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电影片名不可避免地反映它所属的文化特征。

为您推荐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人文化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人文化   奇观电影的出现,本身就是要将观众从庸常琐碎的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中解脱出来,使得观众暂时遗忘灰色而单调的现实。因此在奇观电影中,科幻、奇幻电影是主流,而能在科幻与奇幻电影中扮演..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国民的死亡观源于对樱花的崇拜,樱花常用来比拟高尚的人的生命,樱花刹那芳华间消逝,使日本民族形成了悲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

“传统文化电影”的未来之路

“传统文化电影”的未来之路   作为传统文化电影,“传统”元素在现代的发展过于迅速,能够给予人们的文娱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能够吸引观众的因素就在于这部作品的“特性”和“未知领域”的大小。一部作品想要抓住观..

“传统文化电影”发展的不足

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学追求

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学追求   李安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家庭,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不仅表现在东方文化元素的运用上,更深入人物塑造,在影片的整体格调和审美风格上,其改编电影无论是东方语境下还是西方..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在1990年之前,“经典电影”大多数都是根据已有的剧本经过翻译后编写成的。通常来说,改动幅度并不是太大。不过,自21世纪开始,各种别出心裁的电影逐渐兴起,且均凌驾于原有的剧本之..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人文特性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人文特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以1998年迪士尼发行的电影《花木兰》为例。《花木兰》的故事源自我国经典民歌《木兰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