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热”所造成的问题
(一) “专业性”的缺失
在目前对于“微电影”的火热探讨中,作为流行词的“微电影”,却经常被当作专业词汇使用,甚至出现了“微电影产业”“微电影产业基地”之类的说法和事物。
既然谈及“产业”,就说明已经上升到了专业领域的高度,就需要概念的明确。而如果像目前的状况,“微电影”没有明确的概念、只能承担起昵称的作用、其称呼只在我国适用,那么用它来命名“产业”,则是有失专业性的行为。
(二)“热词”所引发的急功近利
“微电影”的热,体现了当下“快餐式文化”的浮躁。
短片制作相对简单,观众接受轻松,加上网络媒体的快速、大范围的传播,使得它看似成为一种易于在短时间内得到名利收益的影片类型。这个特点已经容易引发创作者的急功近利之心,“微电影”的词汇之流行,则更是火上浇油。
当“微电影”以“流行词”的形式出现,就仿佛成为一种风向标,在这种时候,就容易出现盲目追随潮流,或抱有投机心态的人。
在一本关于剧本写作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因为之前七部冲浪惊悚片都赚了一笔,所以你也要写一部冲浪者的惊悚片,那从一开始你写作的目的就是错的。而敏锐的观众也能闻到这种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腐臭味。”④仅仅因为“微电影热”而投身“微电影”,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急功近利的心态很难出催生出拥有独特价值的优秀作品。对“微电影”的大肆宣传,却似乎正在把影视作品的创作引向制造声势、追名逐利的闹剧中。
(三)作品整体质量的降低
“微电影”的过热不仅营造出了急功近利的氛围,也对作品的整体质量有所损害。
由于创作动机中的“功利心”驱使,许多“微电影”是作为宣传、牟利和成名的工具诞生的。创作者缺少源自内心的表达欲,作品便会空洞无物、缺少新意。纵观国内的“微电影”,确有精品,但大量作品依然制作粗糙、构思老套、缺乏原创性,甚至抄袭现象严重。
同时,“微电影”的拍摄门槛已经降低,对其“草根化”“病毒式传播”特点的宣传更是让更多的人跃跃欲试。鼓励“全民参与”本是好事,但却也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它让很多创作者不再把优秀的质量与专业水准看做是重要的事,催生出了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出现,是对作者和观众时间精力的双重浪费,造成了现在我国短片鱼龙混杂的混乱局面,也拉低了作品的整体水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