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热”背后的原因
(一)“本体”热――电影短片固有属性
“微电影”成为流行词,它所指代的作品也成为流行的事物而蓬勃发展。它唤起了很多关注,人们参与拍摄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起来。这样看来,似乎“微电影”引导了流行,并对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实际上,真正的推动作用却来自于其他的客观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拍摄电影的设备、技术普及起来,拍摄电影的门槛降低了;网络媒体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使传播与接受都变得轻松;再加上“微电影”所指代的作品“短”的属性,更容易让人们、特别是忙碌的现代人接受。
因此,电影短片的流行,是在科技、媒介、人们生活状态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水到渠成的。而“微电影”词汇本身,对此并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二)“词汇”热――浮躁的投机心态
可以问这样几个问题:在目前我国各类关于“微电影”的新闻报道中,“微电影”是否可以被“短片”这个词取代?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微电影大赛”就是“短片大赛”,“系列微电影”完全可以称作“系列短片”。那么既然可以用“短片”这个词,为什么要使用“微电影”?答案是为了宣传效果。在使用者看来,“微电影”要比“短片”这个词更能引发关注,即“微电影”成为一个噱头。
可见,“微电影”这个词的主要作用在于吸引注意和造成影响。类似情况有很多,在3D技术刚刚发展起来时,电影海报上会出现“3D大片”来吸引眼球;某一影片体裁在某个地区初次被实践后,类似于“首个……”的字眼会成为宣传词。但这些仅仅是作为吸引注意力、赚取票房的造势之举,事实证明,一部影片优秀与否与这些并无关联。甚至,越是在内容上不够精彩的影片,越需要在形式上做文章。退一步讲,“3D大片”“首个……”的宣传,除了造势,也的确是引进了新的技术、实践了新的体裁;而“微电影”,则仅仅是在名称上的更改,似有“换汤不换药”与“虚张声势”之嫌。 由此可见,“微电影”所指代的作品本身,是在自然条件的成熟下而成为流行的;“微电影”这个词,却仅仅是为了迎合流行趋势应运而生。它没有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一部作品究竟叫“短片”还是“微电影”,和作品本身并无关联。然而当一个阶段内涌现的作品都争相给自己贴上“微电影”的标签、急于套用一个符合潮流的包装时,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对于外在包装的过分关注,有时是对内容不佳的掩盖,甚至是创作者干脆并没有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作品内容上。事实上,也的确有相当一部分“败絮其中”的作品,只是想借助“微电影”的流行效应获取关注。这反映了一些创作者投机取巧的浮躁心态。这不仅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还会带来不良影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