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热”背后的原因

“微电影热”背后的原因

  (一)“本体”热――电影短片固有属性

  “微电影”成为流行词,它所指代的作品也成为流行的事物而蓬勃发展。它唤起了很多关注,人们参与拍摄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起来。这样看来,似乎“微电影”引导了流行,并对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实际上,真正的推动作用却来自于其他的客观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拍摄电影的设备、技术普及起来,拍摄电影的门槛降低了;网络媒体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使传播与接受都变得轻松;再加上“微电影”所指代的作品“短”的属性,更容易让人们、特别是忙碌的现代人接受。

  因此,电影短片的流行,是在科技、媒介、人们生活状态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水到渠成的。而“微电影”词汇本身,对此并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二)“词汇”热――浮躁的投机心态

  可以问这样几个问题:在目前我国各类关于“微电影”的新闻报道中,“微电影”是否可以被“短片”这个词取代?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微电影大赛”就是“短片大赛”,“系列微电影”完全可以称作“系列短片”。那么既然可以用“短片”这个词,为什么要使用“微电影”?答案是为了宣传效果。在使用者看来,“微电影”要比“短片”这个词更能引发关注,即“微电影”成为一个噱头。

  可见,“微电影”这个词的主要作用在于吸引注意和造成影响。类似情况有很多,在3D技术刚刚发展起来时,电影海报上会出现“3D大片”来吸引眼球;某一影片体裁在某个地区初次被实践后,类似于“首个……”的字眼会成为宣传词。但这些仅仅是作为吸引注意力、赚取票房的造势之举,事实证明,一部影片优秀与否与这些并无关联。甚至,越是在内容上不够精彩的影片,越需要在形式上做文章。退一步讲,“3D大片”“首个……”的宣传,除了造势,也的确是引进了新的技术、实践了新的体裁;而“微电影”,则仅仅是在名称上的更改,似有“换汤不换药”与“虚张声势”之嫌。   由此可见,“微电影”所指代的作品本身,是在自然条件的成熟下而成为流行的;“微电影”这个词,却仅仅是为了迎合流行趋势应运而生。它没有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一部作品究竟叫“短片”还是“微电影”,和作品本身并无关联。然而当一个阶段内涌现的作品都争相给自己贴上“微电影”的标签、急于套用一个符合潮流的包装时,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对于外在包装的过分关注,有时是对内容不佳的掩盖,甚至是创作者干脆并没有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作品内容上。事实上,也的确有相当一部分“败絮其中”的作品,只是想借助“微电影”的流行效应获取关注。这反映了一些创作者投机取巧的浮躁心态。这不仅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还会带来不良影响。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